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慢性、重型三类,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黄疸前期(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黄疸期(黄疸表现、肝区症状)、恢复期;慢性病毒性肝炎分轻度(症状轻)、中度(症状居轻重度间)、重度(症状明显持续、有多种表现);重型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起病急骤、有多种严重表现)、亚急性重型(起病较急、分脑病型和腹水型)、慢性重型(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有慢性肝病相关表现),不同人群患各型肝炎有不同特点及预后情况需关注。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黄疸前期
1.全身症状:多数患者起病急,可有畏寒、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儿童患者相对更易出现发热症状,且可能体温相对更高些,一般持续3~5天。同时有全身乏力,这是比较常见的表现,患者会感觉四肢酸软,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生活自理都可能会受影响,与机体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2.消化道症状:是突出表现,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对平常喜爱的食物都提不起兴趣,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还可有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消化道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可能影响营养摄入,需密切关注其营养状况。
(二)黄疸期
1.黄疸表现:尿色加深,逐渐加深至浓茶色,随后巩膜、皮肤出现黄染,黄疸先从巩膜开始,然后波及全身皮肤,儿童患者皮肤黄染可能相对较难早期发现,需仔细观察巩膜颜色等情况。黄疸约2~4周达到高峰。
2.肝区症状:多数患者有肝大,肋下可触及,质地软,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儿童肝脏相对位置较浅,肝大表现可能更易触及,而老年患者肝脏可能因萎缩等因素,肝大表现不典型。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大。
(三)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乃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儿童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影响恢复;老年患者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长,要加强护理。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一)轻度慢性肝炎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隐痛等,也可无明显症状。体征可有轻度肝大,质地一般偏软,可有轻度压痛,部分患者脾轻度肿大,儿童患者轻度慢性肝炎可能症状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隐匿。
(二)中度慢性肝炎
症状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等症状,肝大、质地中等以上,可有压痛、叩击痛,伴有脾大,部分患者可有黄疸、肝掌、蜘蛛痣等表现,儿童患者中度慢性肝炎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
(三)重度慢性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儿童患者重度慢性肝炎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需积极治疗;老年患者重度慢性肝炎并发症风险更高,要加强综合管理。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骤,发病10天以内出现肝性脑病,患者有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恶心、呕吐、腹胀等,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可出现出血倾向,PTA(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肝臭等表现,儿童患者急性重型肝炎病情进展迅猛,预后差;老年患者基础状况差,耐受能力低,预后也往往不佳。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较急,发病10天以上出现肝衰竭症候群,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者,称为腹水型。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明显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同时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亚急性重型肝炎在治疗和预后方面都面临更大挑战,需精心救治。
(三)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多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病变,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病基础,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白蛋白降低、A/G比值倒置等表现,儿童患者慢性重型肝炎要考虑基础肝病对生长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关注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及治疗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