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耳聋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外耳道畸形(如外耳道闭锁)和中耳畸形(听小骨等结构发育异常);后天性因素中,外耳道病变包括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外耳道炎症,中耳病变包括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外伤等,这些因素均可阻碍声音传导引发传导性耳聋。
一、先天性因素
1.外耳道畸形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外耳道的形成出现异常,可能是外耳道闭锁等情况。例如,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可导致外耳道先天性闭锁,这种结构异常会阻碍声音传导到中耳,从而引起传导性耳聋。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可能就存在,与胎儿的遗传因素以及孕期的发育环境等有关,遗传因素可能使胎儿出现先天性的耳部结构发育缺陷,而孕期母亲接触某些有害物质等也可能影响胎儿耳部发育。
2.中耳畸形
中耳的听小骨等结构发育异常,如听小骨缺如、融合等。听小骨在声音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鼓膜的振动传递到内耳,若听小骨发育畸形,会严重影响声音的传导。这也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中耳结构发育异常,不同性别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影响的概率无明显差异,但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家族中有耳部发育畸形遗传史的胎儿发生中耳畸形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后天性因素
1.外耳道病变
耵聍栓塞: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逐渐形成栓塞。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会阻挡声音传入中耳,导致传导性耳聋。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长期不清理外耳道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耵聍栓塞,比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耳部自我清洁能力下降,耵聍容易堆积。外耳道进水后耵聍膨胀也可能导致栓塞,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游泳的人外耳道进水机会多,耵聍栓塞风险相对较高。
外耳道异物:儿童较为常见,如小珠子、小玩具等进入外耳道。异物阻塞外耳道会影响声音传导,导致传导性耳聋。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将小物件放入耳内,且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发生外耳道异物情况。不同性别儿童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但男孩可能由于活泼好动,接触小物件机会更多,发生外耳道异物的风险相对稍高一些。
外耳道炎症:急、慢性外耳道炎都可能导致外耳道肿胀、狭窄,影响声音传导。急性外耳道炎多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如游泳后外耳道进水,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慢性外耳道炎可能与局部刺激、过敏等因素有关。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人群,如经常在水中工作的人,外耳道炎的发生风险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外耳道皮肤娇嫩,更容易受炎症影响。
2.中耳病变
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或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的急性炎症。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因为儿童的咽鼓管短、宽、直,病原体更容易侵入。急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不同年龄儿童中,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急性中耳炎的概率更高,男孩和女孩在急性中耳炎的发病概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儿童时期的耳部感染史可能增加日后传导性耳聋的风险。
慢性中耳炎:可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咽鼓管功能不良等引起,表现为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可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粘连、鼓室硬化等病变,从而影响声音传导。长期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由于炎症容易蔓延至咽鼓管,进而影响中耳,增加慢性中耳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中老年人由于耳部结构退变等因素,慢性中耳炎的发生可能与耳部长期的炎症刺激有关。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不是真性肿瘤,由脱落的上皮堆积而成。胆脂瘤会不断扩大,破坏周围骨质,累及听小骨等结构,导致听小骨破坏、吸收,影响声音传导。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先天性胚胎残留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和女性在发病概率上无明显差异,不过耳部有先天发育异常基础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中耳胆脂瘤。
中耳外伤:如颞骨骨折累及中耳结构,或头部外伤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损伤等。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容易引起中耳结构的损伤,影响声音传导。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的人群,中耳外伤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有头部外伤史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耳部情况,防止出现传导性耳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