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其有年龄、性别等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预防,还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生化检查诊断。
骨量相关指标及意义
骨量是衡量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包括骨密度等。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含量,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正常成年人的骨密度应维持在一定范围,若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骨密度的2.5个标准差及以上,就可能诊断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代谢逐渐出现失衡,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量流失加快,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例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骨丢失速度明显加快;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也会影响骨代谢。
性别因素: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除了绝经后雌激素缺乏的因素外,女性一般骨量峰值低于男性,这使得女性在同样的骨量流失情况下更易达到骨质疏松的程度。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正常代谢,例如一些挑食、节食的人群,或者日常饮食中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食物摄入过少的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此外,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钙的吸收,而维生素D的获取一方面靠阳光照射合成,另一方面从饮食中摄取,长期户外活动少、diet中缺乏富含维生素D食物(如深海鱼、动物肝脏等)的人易缺乏维生素D。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机械刺激,骨形成会减少,骨量容易丢失。比如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相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
吸烟、酗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酗酒会干扰钙的代谢和维生素D的活化,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病史因素:一些疾病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促进骨吸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影响骨代谢;慢性肾病患者肾脏功能受损,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以及钙的代谢等,都容易引发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因骨量丢失,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变形情况。例如,身高较年轻时缩短3厘米以上,或者出现明显的驼背外观。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椎体骨折可引起胸痛、胸闷等症状;髋部骨折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生活自理困难,且骨折后并发症较多,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腕部骨折多因跌倒时手掌撑地引起,会导致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诊断
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的钙摄入,建议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毫克,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摄入量应为1000-1200毫克。可以多食用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除了适当晒太阳外,可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补充剂来满足需求。
适度运动: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骨密度,改善骨代谢。例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适度运动。
戒烟限酒:戒烟可减少对骨代谢的不良影响,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对骨代谢的干扰。
诊断方法
骨密度检测:如前所述的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可以准确测量骨密度,判断骨量丢失情况。
生化检查:包括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羧基端肽等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反映骨代谢的情况,辅助诊断骨质疏松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等。
对于不同人群,如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等特殊人群,更要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绝经后女性除了常规的预防措施外,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进行激素补充等相关干预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