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常见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椎间盘射频消融术,前者利用椎间孔镜摘除髓核,适用于多数患者;后者通过射频消融缩小髓核,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微创治疗具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优势,术前需评估,术后要康复。老年患者需谨慎评估风险,年轻患者重保留腰椎功能。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常见方法
1.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原理:利用椎间孔镜经皮肤穿刺进入椎间盘病变部位,通过特殊的器械将突出的髓核摘除。该方法是通过建立工作通道,在内窥镜直视下进行操作,能够清晰地看到病变组织,精准地去除突出的髓核,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尤其是单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且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也可以考虑该方法。年轻患者如果符合手术指征,也可选择此微创方式,因为其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恢复相对较快,能更好地保持腰椎的正常功能,不影响日后的生活和工作。
2.椎间盘射频消融术
原理:通过射频电极发出高频电流,使病变的髓核组织发生热凝固,从而缩小髓核体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射频能量可以使髓核内的水分蒸发,蛋白质变性,达到消融髓核的目的。
适用人群: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于年龄较轻、突出髓核较小的患者较为合适。在生活方式方面,日常活动量不是特别大的患者可以考虑。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若基础疾病控制良好,也可考虑该手术。
二、微创治疗的优势
1.创伤小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治疗的切口非常小,一般在1cm左右,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轻,术后疼痛相对较轻,恢复时间也较短。例如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切口仅数毫米,大大减少了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打击,患者术后能更快地恢复正常活动。
2.恢复快
由于创伤小,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短,一般3-5天即可出院。术后康复时间也相对较短,能够更早地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患者通常在术后1-2周就能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1-3个月可基本恢复正常的体力活动。
3.并发症少
微创治疗对脊柱周围结构的干扰较小,因此发生脊柱不稳定、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例如椎间盘射频消融术,因为操作相对局限,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极小,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远低于传统开放手术。
三、微创治疗的注意事项
1.术前评估
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术前需要进行腰椎CT、MRI等检查,精确评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与神经根的关系等,以确定是否适合微创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微创治疗方法。例如通过MRI可以清晰看到髓核突出的方向和程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患者全身状况评估: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心肺功能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风险。
2.术后康复
休息与活动:术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锻炼。早期应避免剧烈活动和久坐久站,逐渐增加活动量。例如术后1周内以卧床休息为主,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1-2周后可在佩戴腰围的保护下逐渐下床活动,但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恢复情况。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的微创治疗考虑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在进行微创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术前要注意纠正骨质疏松等情况,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老年患者骨骼强度下降,跌倒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变化,术后加强呼吸功能锻炼,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对术后腰椎功能恢复要求较高,在选择微创治疗时,要确保手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腰椎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术后康复过程中要鼓励年轻患者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尽快恢复腰椎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以满足其日后工作和生活中对腰椎功能的较高需求。例如年轻患者术后应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规范的腰背肌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动作,促进腰部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