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骨质增生是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由年龄增长、慢性劳损、创伤等致胸椎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有无症状和有症状表现,可通过X线、CT、MRI诊断,治疗分无症状观察和有症状的保守及手术,可通过保持良好姿势、适度运动、避免创伤、合理饮食预防。
一、胸椎骨质增生的定义
胸椎骨质增生是一种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是人体为适应脊柱生理功能而出现的一种代偿性改变,是脊柱老化的表现之一。正常情况下,胸椎的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结构维持着脊柱的稳定与正常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劳损、创伤等多种因素影响,胸椎椎体边缘会出现骨性增生,形成骨质增生(也称为骨刺)。
二、发病原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脊柱会发生一系列退变,胸椎也不例外。年龄增加会使椎间盘逐渐退变,水分丢失,椎间隙变窄,椎体稳定性下降,机体为了稳定脊柱,就会通过骨质增生来增加椎体间的接触面积,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所以中老年人是胸椎骨质增生的高发人群。
(二)慢性劳损
长期不良的姿势,比如长期伏案工作、弯腰驼背、久坐等,会使胸椎部位的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长期受到异常的应力刺激。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胸椎前方承受的压力较大,后方的关节突关节也会受到过度磨损,这些因素都容易诱发胸椎骨质增生。
(三)创伤
胸椎部位曾经受到过急性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胸椎骨折、脱位等,在创伤恢复过程中,如果复位不良或者修复过程异常,也容易引起胸椎骨质增生。另外,反复的微小创伤积累也可能导致胸椎骨质增生,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胸椎反复受到应力刺激,逐渐出现骨质增生。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部分人在体检发现胸椎骨质增生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是因为增生的骨质没有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所以没有不适表现。
(二)有症状情况
1.疼痛:当增生的骨质刺激周围的软组织、神经等结构时,会引起胸背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在劳累、久坐、受凉后疼痛可能会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如果骨质增生压迫到神经根,还可能会出现放射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胸部前方、肩背部等部位。
2.活动受限:由于胸椎骨质增生导致胸椎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受到刺激,患者可能会感觉胸椎活动不灵活,转动胸椎时可能会有卡顿感,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弯腰、转身等活动。
3.神经受压表现:如果胸椎骨质增生严重压迫到脊髓或神经根,可能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行走时有踩棉花感等症状,这是因为神经受压后传导功能受到影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胸椎骨质增生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胸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可能变窄等情况,能够初步判断胸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和程度。
2.CT检查:对于骨质增生的显示比X线更清晰,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到增生骨质的大小、形态以及对周围组织,如椎管、神经根等的压迫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3.MRI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胸椎周围软组织、脊髓、神经根等的情况,对于判断骨质增生是否压迫神经、脊髓以及评估脊髓受压后的变性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原则
对于无症状的胸椎骨质增生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对于有症状的胸椎骨质增生,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为主,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保守治疗主要有休息、物理治疗、药物辅助等,手术治疗则是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时考虑。
(二)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卧姿都要保持正确,避免长期弯腰驼背、伏案等不良姿势,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胸椎,放松肌肉。
2.适度运动:进行适合的体育锻炼,如游泳、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胸椎周围肌肉力量,维持胸椎的稳定性,减少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游泳时身体处于漂浮状态,胸椎承受的压力较小,同时又能锻炼背部肌肉;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有助于改善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3.避免创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胸椎,避免受到急性创伤,如进行剧烈运动时要做好防护等。
4.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钙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等情况,间接减少胸椎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老年人可以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