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重要指标,常用DXA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低于同性别等健康人骨峰值2.5个标准差及以上可诊断骨质疏松,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有关;骨转换标志物包括骨形成标志物(血清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和骨吸收标志物(尿脱氧吡啶酚或吡啶酚、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骨形成标志物随年龄增长等有变化,骨吸收标志物随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不同表现,这些指标检测分析可全面评估骨质疏松状况为诊断等提供依据。
一、骨密度相关指标
1.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的骨密度(BMD)
含义: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测量部位是腰椎和髋部。例如,对于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等人群,通过DXA测定的腰椎或髋部骨密度值可用于评估骨质疏松风险。一般来说,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的骨峰值2.5个标准差及以上,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骨峰值不同,年轻人的骨峰值最高,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会逐渐下降,女性在绝经后骨密度下降速度加快。
与年龄、性别关系:女性在35-40岁左右达到骨峰值,之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骨密度丢失加速;男性骨峰值出现时间稍晚,在40-50岁左右,之后也会逐渐下降。老年人骨密度普遍低于年轻人,这与骨的新陈代谢减缓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骨密度,导致骨密度提前下降或加速丢失。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群,其骨密度变化可能更早出现异常。
二、骨转换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
血清骨钙素(BGP)
含义:骨钙素是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是反映骨形成的重要指标。血清骨钙素水平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例如,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尤其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形成标志物可能会降低,因为成骨细胞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与年龄、性别关系:年轻人骨形成标志物水平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形成标志物水平会逐渐下降。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形成标志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一般下降幅度较女性绝经后慢。生活方式方面,规律运动可以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可能使骨形成标志物升高;而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抑制骨形成,导致骨形成标志物降低。
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
含义:PICP是反映骨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是Ⅰ型前胶原的前体物质,由成骨细胞分泌。PICP水平升高提示骨形成增加,降低则提示骨形成减少。
与年龄、性别关系:同骨钙素类似,年轻人PICP水平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PICP水平会下降。男性随着年龄增长,PICP也会逐渐降低,但受激素影响的程度与女性不同。生活方式中,适当的钙摄入和维生素D补充等有利于维持正常的PICP水平,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PICP水平异常。
2.骨吸收标志物
尿脱氧吡啶酚(DPD)或吡啶酚(PYD)
含义:DPD或PYD是骨组织中Ⅰ型胶原交联的降解产物,是反映骨吸收的特异性标志物。尿中DPD或PYD水平升高表示骨吸收增加。例如,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尤其是破骨细胞活性增强的情况下,骨吸收标志物会升高。
与年龄、性别关系:随着年龄增长,骨吸收会逐渐增加,所以老年人尿DPD或PYD水平可能相对较高。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快,尿DPD或PYD水平会明显升高。生活方式方面,高钙饮食可能对骨吸收有一定调节作用,而过量饮酒等可能促进骨吸收,导致尿DPD或PYD水平升高。
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
含义:β-CTX是Ⅰ型胶原羧基端肽的降解产物,是反映骨吸收的敏感指标。血清β-CTX水平升高意味着骨吸收增强。
与年龄、性别关系:年龄增长会导致骨吸收增加,所以老年人血清β-CTX水平可能高于年轻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少,破骨细胞功能活跃,血清β-CTX水平会显著升高。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吸烟等因素可能促使血清β-CTX水平升高,而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助于维持其在正常范围。
通过对骨密度以及骨转换标志物等骨质疏松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全面评估个体的骨质疏松状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其指标的变化和意义有所不同,从而为骨质疏松的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