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老年人骨质疏松需从多方面入手,生活方式上要调整运动(选适宜运动并注意防摔)和饮食(保证钙等营养摄入及吸收);药物治疗包括用钙剂、维生素D制剂、抗骨吸收或促骨形成药物;要定期监测骨密度及相关指标;还需改善家居环境、注意日常行为预防骨折等并发症。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运动方面
适宜运动:老年人可进行适当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散步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韧性,一般每天可安排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慢跑对骨骼的刺激相对较强,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避免过度疲劳,初始可从每周2-3次,每次10-15分钟逐渐增加;太极拳则能通过平衡、柔韧性训练,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骨密度,每次练习30分钟左右,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要长期坚持,才能对骨质疏松起到改善作用,因为骨骼的健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运动效果不明显。
运动注意事项:运动时要避免摔倒,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后骨骼脆弱,摔倒容易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在运动场地选择上,应选择平坦、防滑的地面,如室内运动场馆、公园的塑胶跑道等。如果有骨关节疾病等基础病史,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饮食方面
钙的摄入: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是关键。老年人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一般为1000-1200毫克。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及奶制品,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每天可饮用300-500毫升牛奶;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每100克豆腐约含164毫克钙;海鲜类,像虾皮每100克约含991毫克钙,但要注意食用量,避免摄入过多盐分;还有绿色蔬菜,如菠菜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钙。同时,要注意钙的吸收,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老年人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来合成维生素D,一般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选择上午10点-下午4点之间较为合适,但要避免暴晒。
其他营养物质:蛋白质的摄入也很重要,老年人每天应保证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可从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中获取,蛋白质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此外,还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K等,维生素K有助于维持骨密度,绿色蔬菜、发酵食品等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K。
二、药物治疗
1.抗骨质疏松药物种类
钙剂:如碳酸钙等,可补充机体所需钙元素,维持骨骼的钙平衡。
维生素D制剂:包括普通维生素D制剂和活性维生素D制剂,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等,能更好地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对于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或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时更为适用。
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例如阿仑膦酸钠等,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达到止痛和增加骨密度的作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等,主要用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产生类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
促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等,能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加新骨形成,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可能会用到,但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三、定期监测
1.骨密度检测: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通过骨密度检测可以了解骨骼的钙含量和骨强度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当骨密度下降明显时,可能需要加强药物治疗或调整生活方式。检测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等,这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骨密度情况。
2.相关指标监测:除了骨密度检测外,还应监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以及时了解机体的代谢情况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要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
四、预防骨折等并发症
1.家居环境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应进行改造,以减少摔倒风险。如在卫生间、走廊等易滑倒的地方安装扶手;地面要保持干燥、防滑,可使用防滑垫等;室内光线要充足,避免黑暗角落导致绊倒。卧室的家具摆放要合理,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障碍物过多。
2.日常行为注意:老年人日常行动要缓慢,避免快速转身、弯腰等动作,防止因姿势突然改变导致骨折。在起床、坐下等动作时要小心,可借助床边扶手等辅助工具。如果有视力障碍等情况,要及时纠正或佩戴合适的眼镜,以提高行动时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