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耳聋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由外耳畸形(结构异常、中耳畸形)和遗传因素(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引起;后天性由外耳道病变(耵聍栓塞、异物、炎症)和中耳病变(中耳炎、肿瘤、外伤)导致,不同病因影响声音传导致聋。
一、先天性传导性耳聋病因
1.外耳畸形
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第一鳃沟和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所致,可单独存在或与中耳、内耳畸形同时发生。胎儿在发育的第7-8周时,第一鳃沟和第一、二鳃弓发育障碍会导致外耳道闭锁,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可通过耳部检查发现外耳道缺失或狭窄。
中耳畸形:先天性中耳畸形较为常见,包括听小骨发育异常,如锤骨、砧骨、镫骨的形态异常、融合或缺失等。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咽囊发育成中耳结构,若第一咽囊发育异常则会引起中耳畸形,这种畸形可能影响声音的传导,导致传导性耳聋。
2.遗传因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某些与耳部结构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可导致家族性的传导性耳聋。例如,一些编码中耳听小骨相关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会使后代出现传导性耳聋的遗传倾向。在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中,后代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相关的致病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时,子代有25%的概率患传导性耳聋。许多参与内耳和中耳发育的基因发生隐性突变时可导致这种情况,如编码耳郭、外耳道、中耳结构形成相关蛋白的基因等。
二、后天性传导性耳聋病因
1.外耳道病变
耵聍栓塞: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分泌耵聍。如果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会形成耵聍栓塞。常见于老年人、儿童或外耳道狭窄者,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会阻碍声音传入中耳,引起传导性耳聋。例如,儿童由于外耳道较窄,且自我清洁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耵聍栓塞,家长若发现儿童出现听力下降等情况,应考虑耵聍栓塞的可能。
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如小玩具、豆类、小石子等进入外耳道。异物可堵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不同性质的异物对听力的影响程度不同,较大的异物完全堵塞外耳道时,听力下降较为明显。例如,豆类异物遇水膨胀后会进一步阻塞外耳道,加重听力障碍。
外耳道炎症
急、慢性外耳道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外耳道可引起炎症。急性外耳道炎时,外耳道皮肤红肿、渗出,严重时可导致外耳道狭窄或堵塞;慢性外耳道炎可导致外耳道皮肤增厚、结痂,影响声音传导。例如,游泳后未及时清理外耳道,容易引发外耳道炎,长期反复的外耳道炎症会逐渐破坏外耳道结构,影响听力。
外耳道湿疹: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可引起外耳道湿疹,表现为外耳道瘙痒、渗出、结痂等,若病变严重累及外耳道,可影响声音传导。
2.中耳病变
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等引起。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当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受阻时,中耳腔内可出现负压,导致中耳黏膜充血、渗出,形成积液。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平的解剖特点,更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长期的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中耳粘连、听小骨活动受限,进而引起传导性耳聋。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分泌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积液长期存在会影响听力发育。
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炎症可导致中耳腔积脓,鼓膜穿孔后脓液流出,但如果感染未能彻底控制,可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鼓膜穿孔、听小骨破坏、鼓室粘连等病变,严重影响声音传导。例如,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当,容易迁延为慢性,导致传导性耳聋。
中耳肿瘤:如中耳癌,较为罕见,但可引起中耳结构破坏,影响声音传导。中耳癌多发生于中年人,可出现耳痛、血性耳分泌物、听力下降等症状。肿瘤侵犯听小骨、鼓膜等结构时,会严重影响声音的传导功能。
外伤
颞骨骨折:头部外伤导致颞骨骨折时,可累及中耳结构,如听小骨骨折、脱位等,从而引起传导性耳聋。例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事件中,颞骨骨折较为常见,若骨折波及中耳,需及时评估听力情况并进行相应治疗。
鼓膜外伤:多因挖耳、掌击耳部、气压伤等引起。鼓膜穿孔后可导致听力下降,若穿孔较小且无感染,部分可自行愈合;但如果穿孔较大或合并感染,会影响鼓膜的传音功能,导致传导性耳聋。儿童由于耳部较脆弱,更容易发生鼓膜外伤,家长应注意避免儿童耳部受到外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