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等多种类型,乙肝是其中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特定类型。它们在病因、病毒类型、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各有不同。病毒性肝炎中甲肝、戊肝多急性发病,甲肝、戊肝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丙肝可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丁肝治疗困难;乙肝急性可有相关症状,慢性症状轻重不一,治疗包括抗病毒等。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病毒性肝炎各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甲肝病情相对较轻,孕妇戊肝病情重,老年人病情易加重需谨慎治疗等。
一、定义与病因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病因是感染了甲、乙、丙、丁、戊等多种肝炎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戊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类似,但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
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乙肝病毒感染后可在人体肝脏内持续存在,部分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状态。
二、病毒类型
病毒性肝炎:涵盖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炎,除乙肝病毒外,还有甲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戊肝病毒等。甲肝病毒引起的甲肝,起病较急,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丙肝病毒引起的丙肝,易转为慢性;丁肝病毒需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常与乙肝病毒合并感染或重叠感染;戊肝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类似甲肝,但孕妇感染戊肝病毒病死率较高。
乙肝: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是病毒性肝炎中的一种特定类型。
三、临床特点
病毒性肝炎: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有差异。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表现,多数急性患者预后良好;丙肝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容易慢性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丁肝常与乙肝重叠感染,可使病情加重,加快向肝硬化发展的进程。
乙肝:急性乙肝起病时也可有发热、乏力、纳差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慢性乙肝患者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重者可有乏力、腹胀、尿黄、肝区疼痛等表现,病情迁延不愈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
四、诊断方法
病毒性肝炎: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对于甲肝,可检测甲肝抗体(抗-HAV),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肝;戊肝可检测戊肝抗体(抗-HEV),抗-HEVIgM阳性有助于戊肝诊断;丙肝检测丙肝病毒核酸(HCVRNA)和丙肝抗体(抗-HCV),抗-HCV阳性且HCVRNA阳性可诊断为丙肝感染;丁肝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基础上,检测丁肝抗体(抗-HDV)和丁肝病毒抗原(HDVAg)等;
乙肝:主要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同时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了解病毒复制情况;还可通过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损伤程度,通过肝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等。
五、治疗原则
病毒性肝炎:甲肝和戊肝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多数患者可自行康复;丙肝目前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有效治疗,治愈率较高;丁肝的治疗较为困难,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乙肝:慢性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抗炎保肝等。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等,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但需要长期治疗,且不同患者需要根据病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病毒性肝炎时,甲肝在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病情相对成人可能较轻,但也需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儿童乙肝多为母婴传播所致,需密切监测病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进行乙肝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孕妇:孕妇感染戊肝病毒时病情往往较重,需加强监测和支持治疗;孕妇乙肝患者需关注母婴传播风险,在合适的孕周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可在妊娠后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婴儿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婴儿感染乙肝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患病毒性肝炎时,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情容易加重,并发症较多,在诊断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