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引起尿蛋白是妊娠常见情况,发病机制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致肾脏小动脉痉挛,影响肾脏血流灌注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致蛋白漏出。临床表现有高血压、尿蛋白阳性、水肿等,诊断靠血压监测和尿液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降压治疗、密切监测,对母婴健康有影响,可通过孕前咨询、孕期监测等预防。
发病机制
妊娠高血压时,全身小动脉痉挛是基本病变,肾脏小动脉痉挛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及基底膜肿胀,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原本不能通过滤过膜的蛋白质就会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中,从而出现尿蛋白。从病理生理角度看,这种血管痉挛引发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导致尿蛋白产生的关键机制,不同年龄段的孕妇,其身体的生理储备和对血管痉挛的耐受程度不同,年轻孕妇相对生理储备较好,但也不能忽视妊娠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而高龄孕妇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更易受到妊娠高血压的冲击,导致尿蛋白出现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
临床表现
患者除了有高血压的表现,如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外,会出现尿蛋白阳性,可通过尿常规等检查发现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同时可能伴有水肿,最初可能表现为踝部及小腿水肿,休息后不消退,逐渐发展至全身水肿等表现。不同性别在妊娠高血压引起尿蛋白的临床表现上没有本质差异,但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由于女性妊娠这一特殊生理状态,需要特别关注母婴的健康状况,比如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等,因为妊娠高血压不仅影响孕妇自身,还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胎儿生长受限等。
诊断方法
1.血压监测:定期监测孕妇的血压,准确测量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值,若出现血压升高情况需进一步评估。
2.尿液检查: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情况,若尿蛋白定性阳性或定量检查尿蛋白>0.3g/24h则提示尿蛋白阳性,还可结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更准确评估尿蛋白量。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在诊断过程中都要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高龄孕妇更要密切关注各项指标的变化,因为高龄可能会增加妊娠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所以需要更精细的监测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孕妇需注意休息,采取左侧卧位,这样有利于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但对于有水肿的孕妇需适当限制盐的摄入。不同生活方式的孕妇,如平时运动量较大的孕妇,在妊娠期间要调整运动量,以休息为主;而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孕妇,要逐渐增加适当的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2.降压治疗:当血压升高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降压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孕妇个体情况由医生判断。
3.密切监测:密切监测孕妇的血压、尿蛋白情况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通过B超监测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了解胎儿是否受到妊娠高血压-尿蛋白情况的影响。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高龄、既往有妊娠高血压病史等,要加强监测频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1.对孕妇的影响:妊娠高血压引起尿蛋白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子痫等严重并发症,子痫会危及孕妇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可能导致孕妇出现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肾脏病变,影响孕妇的长期健康。不同年龄的孕妇,其对并发症的耐受能力不同,高龄孕妇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监测和治疗。
2.对胎儿的影响: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可能出现体重偏低等情况,还可能引起胎儿窘迫,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胎儿在不同孕周对妊娠高血压-尿蛋白的耐受能力不同,早期可能影响胎儿的器官发育,晚期可能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等,所以需要密切关注胎儿在子宫内的状况,通过胎心监护等手段及时了解胎儿情况。
预防措施
1.孕前咨询:计划妊娠的女性,在孕前要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血压、肾功能等检查,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自身有慢性高血压等情况的女性,要在孕前咨询医生,做好备孕准备,调整身体状态。
2.孕期监测:孕期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尤其是有妊娠高血压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肥胖、多胎妊娠等,要增加产检频率。同时,孕妇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因为体重过度增加是妊娠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年龄的孕妇在孕期都要遵循这些预防措施,但高龄孕妇更要严格把控,因为高龄本身就是妊娠高血压的高危因素,通过良好的孕期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降低妊娠高血压引起尿蛋白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