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遗传方面糖尿病有明显遗传倾向,特定基因变异与发病相关;环境因素中,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是2型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引发1型糖尿病,各因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存在关联影响糖尿病发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1.相关机制
糖尿病具有较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等)患有2型糖尿病,那么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糖尿病的发病相关。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区域的某些变异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有关。在1型糖尿病中,遗传因素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单卵双胞胎中一方患1型糖尿病,另一方患1型糖尿病的概率约为30%-50%。对于2型糖尿病,多个基因的变异会增加发病风险,这些基因涉及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葡萄糖代谢等多个方面,且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关联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血糖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即使有遗传易感性,如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可能会延缓或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已经出现一些代谢异常迹象(如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等)的人群,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他们比无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糖尿病。
二、环境因素
(一)肥胖与2型糖尿病
1.具体关联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较多)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抵抗素等,这些脂肪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据研究,体重指数(BMI)≥28kg/m2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BMI正常人群(18.5-23.9kg/m2)的数倍。
2.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关联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存在肥胖问题,随着年龄增长,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在生活方式上,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对于已经有超重或肥胖病史的人群,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体重,以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二)不健康的饮食
1.具体关联
长期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高糖饮食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长期摄入过多会导致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高负荷分泌胰岛素的状态,进而功能受损。高脂肪饮食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例如,过多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胰岛素的作用。
2.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关联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如果有不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儿童和青少年长期摄入高糖饮料、高热量零食等,容易养成不良饮食习惯,为成年后患糖尿病埋下隐患。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人群,不健康饮食会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增加糖尿病发病几率。
(三)缺乏体力活动
1.具体关联
缺乏体力活动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从而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长期久坐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等,会使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脂肪堆积,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研究发现,每周规律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快走、慢跑等)少于3次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经常进行体力活动的人群。
2.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关联
各年龄阶段人群,若缺乏体力活动,都会影响代谢。老年人如果缺乏运动,肌肉量减少,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降低,更易患糖尿病。对于有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人群,缺乏体力活动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增加糖尿病发病可能。
三、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
1.相关机制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例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会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病原体,从而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发1型糖尿病。研究表明,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前往往有病毒感染的病史。
2.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关联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发生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增加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在病毒感染后更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1型糖尿病。而生活方式方面,良好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