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骨质疏松较为常见,其机制与力学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生化指标检测评估,可通过早期康复锻炼、营养补充、药物干预(谨慎评估后)预防与应对。
一、骨折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机制
1.力学因素
骨折发生后,受伤肢体需要固定,活动明显减少。正常情况下,骨骼受到的机械应力刺激对于维持骨的代谢平衡至关重要。当应力减少时,成骨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骨形成减少;而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逐渐丢失。例如,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其下肢骨骼所受应力大幅降低,骨量丢失速度比正常活动时明显加快。
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反应有所不同,年轻人骨折后,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长期制动,仍会出现骨量丢失;而老年人本身骨量就处于逐渐减少的状态,骨折后这种骨量丢失会进一步加速。
2.内分泌因素
骨折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内分泌系统。例如,创伤可能导致性激素水平变化,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下降,男性患者雄激素水平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雌激素对维持骨代谢平衡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成骨细胞的功能。雌激素水平降低后,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骨吸收增加,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内分泌的患者,如患有甲状腺疾病等,骨折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可能更为明显。例如,患有甲亢的患者,本身骨转换就加快,骨折后这种骨转换加速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导致骨质疏松进展更快。
二、骨折后骨质疏松的评估
1.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评估骨密度的金标准。通过检测患者骨折部位或全身的骨密度,可以了解骨量丢失的程度。一般来说,骨折后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和进展。例如,在骨折后的3-6个月进行首次骨密度检测,如果骨密度较骨折前明显降低,提示可能存在骨折后骨质疏松。
不同年龄、性别的正常骨密度范围不同。对于年轻女性,正常骨密度T值应大于等于-1;对于老年男性,正常骨密度T值也有相应的标准。通过与正常范围对比,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2.生化指标检测
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等是反映骨形成的指标;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等是反映骨吸收的指标。骨折后,通过检测这些生化指标,可以了解骨代谢的动态变化。例如,骨吸收指标升高,提示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骨形成指标降低,提示成骨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骨形成减少。
三、骨折后骨质疏松的预防与应对
1.早期康复锻炼
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非常重要。对于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的患者,应尽早开始非负重或部分负重的功能锻炼。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手腕的活动等锻炼;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早期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负重锻炼。康复锻炼可以通过机械应力刺激骨骼,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形成,预防骨质疏松。
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有所差异。儿童骨折后康复锻炼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但又要通过适当活动刺激骨代谢;老年人骨折后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同时通过适度活动维持骨量。
2.营养补充
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成人每天建议摄入1000-1200mg钙,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建议摄入1200mg钙。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鲜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成人每天建议摄入800-1200IU维生素D。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一般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以及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等)来补充维生素D。
对于有营养吸收障碍的患者,如患有胃肠道疾病的骨折患者,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同时,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蛋白质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骨健康也非常重要。
3.药物干预(需谨慎评估)
如果骨折后骨质疏松较为严重,在医生评估后可能会考虑使用一些药物。例如,对于绝经后女性骨折后骨质疏松患者,在排除禁忌证后,可以考虑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但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
总之,骨折后骨质疏松是比较常见的情况,通过了解其发生机制、进行合理评估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折后骨质疏松的不良影响,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骼健康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