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峡炎是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病因有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局部(咽痛、异物感、咽峡部病变)和全身(发热、乏力、头痛)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诊断,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治疗加对症治疗,细菌感染所致用抗生素治疗,可通过增强免疫力和避免接触传染源预防。
一、急性咽峡炎的定义
急性咽峡炎是发生在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咽峡是指上起软腭游离缘、下至舌骨水平,包括腭扁桃体、咽峡粘膜等结构的环形区域。
二、病因
1.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是引起急性咽峡炎较为常见的病毒,尤其在儿童群体中易引发疱疹性咽峡炎,多通过飞沫、接触等传播途径感染人体,在夏秋季高发,可导致咽峡部出现疱疹样病变。
埃可病毒:也可引起急性咽峡炎,其感染机制主要是病毒侵入咽峡部黏膜细胞,在细胞内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2.细菌感染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细菌性咽峡炎的常见致病菌,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人体,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咽峡部黏膜充血、肿胀,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局部症状:
咽痛:患者可感到咽峡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轻者仅为咽部不适,重者可影响吞咽,儿童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等。例如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咽痛往往较为明显,而细菌性咽峡炎患者咽痛程度可能因病情轻重有所不同。
咽部异物感:部分患者会感觉咽峡部有异物存在,不适感较为明显。
咽峡部病变表现: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细菌性咽峡炎患者咽峡部黏膜充血明显,可有脓性分泌物附着。
全身症状:
发热: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咽峡炎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一般持续1-4天;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咽峡炎发热相对较为明显,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例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发热可持续3-5天甚至更久。
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活动耐力下降。
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症状,与发热及炎症刺激有关。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咽峡部的具体情况,包括黏膜颜色、有无疱疹、溃疡、脓性分泌物等,同时检查扁桃体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扁桃体肿大、充血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咽峡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咽峡炎,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例如疱疹性咽峡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多显示白细胞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增高;而细菌性咽峡炎患者血常规可提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病原学检查:对于病毒感染,可通过咽拭子培养等方法检测病毒类型;对于细菌感染,咽拭子培养可明确是否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并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五、治疗原则
1.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咽峡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饮食情况,保证营养摄入,因为发热等症状可能影响儿童的食欲。例如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一般治疗是基础,通过休息和多饮水等方式帮助身体恢复,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其休息和水分补充情况。
对症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对于体温超过38.5℃的儿童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宜的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不规范用药。咽痛明显时可使用含漱液缓解症状,如生理盐水含漱等。
2.细菌感染所致急性咽峡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如确定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避免滥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确保用药安全。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均衡营养,摄入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饮食需求有所不同,儿童应保证奶制品、肉类、蔬菜、水果等的合理摄入,以维持身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成年人也应保持多样化的饮食结构。
适度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2.避免接触传染源
隔离患者:在急性咽峡炎流行期间,若发现患者,应进行适当隔离,避免其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儿童群体,减少病毒或细菌传播的机会。例如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在发病期间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和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侵入机会。在流感季节或咽峡炎高发季节,更要加强个人卫生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