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质增生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姿势调整、颈部锻炼)和物理治疗(牵引、按摩推拿、热敷);手术治疗有适应证(神经根型保守3-6月无效、脊髓型、椎动脉型保守无效)及方式(前路、后路手术),需综合病情、年龄等选合适方案,非手术多为首选,手术严格把握适应证。
一、非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姿势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患者,都应注意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不良姿势。例如,成年人每天伏案工作1-2小时左右就应适当活动颈部,儿童和青少年则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颈椎长期处于不良受力状态。对于有颈椎骨质增生病史的患者,休息时应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仰卧时颈椎保持生理前凸、侧卧时与肩同高为宜,一般成年人枕头高度在8-15厘米左右,儿童和青少年可适当降低。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颈椎稳定性可能更差,更要严格注意姿势调整,防止颈椎进一步受力损伤。
2.颈部锻炼
颈部前屈后伸:缓慢地将颈部前屈,尽量让下颌接近胸部,然后再向后伸,重复10-15次。适用于各年龄层患者,能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改善颈椎活动度。但对于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锻炼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防止发生骨折等意外。
颈部左右侧屈:将头部缓慢向一侧侧屈,达到最大幅度后停留几秒再换另一侧,重复10-15次。中青年患者可适当加快动作频率,但要保证动作平稳。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该锻炼时需在家长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动作不当造成颈椎损伤。
颈部旋转:缓慢旋转颈部,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每次旋转尽量达到最大范围,重复10-15次。有头晕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的患者在进行颈部旋转锻炼时要特别谨慎,防止旋转过度导致椎动脉受压加重头晕症状。
(二)物理治疗
1.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可采用颈椎牵引器进行间断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从3-5千克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每次牵引时间15-30分钟,每天1-2次。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时间,但一般不超过10千克。老年患者及身体虚弱者牵引重量和时间要适当减少,牵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头晕、疼痛加重等不适要立即停止牵引。牵引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通过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但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般不建议牵引,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2.按摩推拿
专业的按摩推拿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颈椎关节功能。按摩师要采用适当的手法,如揉法、滚法、按法等。但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摩推拿可能会导致脊髓损伤加重,因此在按摩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脊髓型颈椎病可能。老年患者骨质增生往往伴有骨质疏松,按摩时手法要轻柔,避免造成椎体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儿童和青少年一般不建议常规进行按摩推拿,如有颈部不适可通过正确的颈部锻炼等方式缓解。
3.热敷
热敷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可采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各年龄层患者均可采用热敷,但糖尿病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因为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可能减退,对温度感知不敏感。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神经根受压明显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层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均可能需要手术,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较少见,主要是成年人及老年人。
2.脊髓型颈椎病: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双手精细动作障碍等脊髓受压表现时,应尽早考虑手术。因为脊髓型颈椎病若不及时手术,脊髓长期受压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老年患者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手术安全。
3.椎动脉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无效,且有明显椎动脉受压导致的头晕、眩晕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二)手术方式
1.前路手术:通过颈椎前方入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赘等,解除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适用于颈椎前路病变的患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轻中度脊髓型颈椎病。对于老年患者,前路手术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后路手术:通过颈椎后方入路,扩大椎管容积,解除脊髓压迫。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等情况。后路手术对颈部肌肉的影响相对较大,术后颈部肌肉功能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各年龄层患者术后均需进行颈部肌肉锻炼以促进恢复,但老年患者锻炼要循序渐进。
总之,颈椎骨质增生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