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慢性、重型三类,急性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不同表现;慢性分轻度、中度、重度,各有相应症状体征;重型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均有不同严重表现及预后差异,儿童、老年、男女患者在不同类型肝炎中表现有别。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黄疸前期
1.全身症状
多数患者有全身乏力,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原因引起,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成人则感觉四肢沉重、难以进行日常活动。部分患者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可持续3-5天,男性与女性在发热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发热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食欲减退,儿童可能表现为拒食,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到影响,胆汁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尤其是对脂肪的消化,进而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恶心、呕吐也很常见,儿童可能因呕吐频繁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部分患者有腹胀、腹痛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与胃肠道蠕动异常有关。
(二)黄疸期
1.黄疸表现
尿色加深,逐渐加深至浓茶色,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结合胆红素进入血液,经尿液排出增加。随后出现巩膜、皮肤黄染,先从巩膜开始,然后逐渐蔓延至全身,女性在黄疸出现时可能因皮肤黄染影响外观而产生心理压力,需给予心理疏导。儿童皮肤较薄,黄疸显现相对更明显,要注意观察黄疸进展情况。
黄疸出现后,发热逐渐消退,消化道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食欲减退等情况,不过一般较黄疸前期减轻。肝大是常见体征,可触及肝脏,质地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儿童肝脏相对位置较低,更容易触及,需注意与正常肝脏大小进行区分,避免误判。
(三)恢复期
1.黄疸逐渐消退,尿色恢复正常,全身症状逐渐消失,食欲明显改善。肝脾逐渐回缩至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在恢复期仍可能有乏力等不适,尤其是有基础疾病或体质较弱的人群,恢复时间可能较长,男性和女性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但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有关。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一)轻度慢性肝炎
1.症状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等症状,也可能有肝区不适,疼痛程度较轻,为隐痛或胀痛。体征可有轻度肝大,质地一般偏软,可有轻度压痛,脾脏多无肿大。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缓慢,与肝功能异常影响营养代谢有关;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方面出现紊乱,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异常有关。
(二)中度慢性肝炎
1.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较为明显,肝区疼痛较轻度更显著,可有黄疸,如尿黄、皮肤巩膜轻度黄染等。肝脏中度肿大,质地偏硬,有压痛及叩击痛,脾脏可有轻度肿大。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使病情复杂程度增加,治疗时需综合考虑;男性患者可能因肝功能异常影响雄激素代谢,出现性欲减退等情况。
(三)重度慢性肝炎
1.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还可出现肝病面容(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等体征。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偏硬,有压痛及叩击痛,脾脏肿大明显。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儿童患者生长发育迟缓更为明显,可能出现侏儒症样表现;女性患者除月经紊乱外,还可能出现闭经等情况,与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激素代谢严重失衡有关。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重型肝炎
1.起病急骤,初期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展迅速。发病10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等,这是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氨等毒性物质不能正常代谢,进入脑组织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同时有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可出现肝肾综合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儿童急性重型肝炎病情变化更快,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极差;老年患者本身器官储备功能差,更易出现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1.起病较急性重型肝炎稍缓,发病10天以上出现极度乏力、食欲减退、频繁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以上。有明显出血倾向,如皮肤大片瘀斑等。晚期可出现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等。对于女性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影响生殖内分泌功能,导致不孕等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恢复难度大。
(三)慢性重型肝炎
1.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病的基础,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等。患者预后更差,治疗难度大,男性患者若本身有酒精性肝病等基础,会加重病情进展;老年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权衡各种治疗措施对各器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