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代谢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致血糖升高,有遗传、生活方式等发病因素,具“三多一少”等临床表现,以血糖检测等作诊断标准,需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管理,还会引发微血管、大血管等并发症,需多方面综合管理控血糖、减并发症以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它多发生在成年人中,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上升等因素,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从而使血糖不能正常代谢。这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胰岛素受体的功能等;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较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因为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干扰胰岛素作用的物质。
胰岛素分泌缺陷: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分泌节律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会不断恶化。遗传易感性会影响胰岛β细胞的正常功能,而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也会进一步损伤胰岛β细胞,形成恶性循环。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由于血糖升高,患者会出现口渴而多饮,吃得多但因为机体不能很好利用葡萄糖,能量缺乏所以仍感饥饿而多食,血糖升高导致尿糖排出增多,进而引起多尿,体内营养物质丢失则会导致体重减轻。但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而是通过体检发现血糖升高。
非典型症状: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视物模糊、手脚麻木、伤口不易愈合等。皮肤瘙痒可能是因为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视物模糊与血糖升高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有关;手脚麻木多是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伤口不易愈合是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处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四、诊断标准
血糖检测指标
空腹血糖:空腹状态下(一般至少8小时未进食),血糖值≥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值≥11.1mmol/L。
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血糖值≥11.1mmol/L,且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
其他辅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重要的诊断指标,其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6.5%也可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的依据之一。同时,还可能进行胰岛功能检查等,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等情况,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治疗与管理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管理: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要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理搭配,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精制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例如,女性患者如果体重正常、活动量适中,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可控制在150-200g左右,同时要定时定量进餐。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对于老年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等,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损伤。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常见的有二甲双胍等双胍类药物,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格列奈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适合餐后高血糖的患者;还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等。但药物的选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并发症等情况。
血糖监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监测血糖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轻微的低血糖可能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头晕、昏迷等。
六、并发症相关因素
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导致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等。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水肿、高血压等。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高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控制情况等密切相关,高血压也会加重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血管,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病变。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较高。
大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导致血脂代谢紊乱、血压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会累及心脏和脑血管,引发相关疾病。
总之,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从生活方式、医疗干预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以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