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发病与骨重建失衡有关,表现为疼痛、易骨折等;骨质增生是关节软骨退变磨损、骨质增生的慢性关节病,因关节软骨损伤等致软骨下骨代偿性增生,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等。影像学检查上,X线、CT、MRI各有不同表现;实验室检查中,骨质疏松有骨代谢指标变化,骨质增生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二者在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上有差异,需综合多方面评估鉴别并采取针对性预防处理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骨重建失衡有关,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超过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使得骨量逐渐丢失。例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量丢失,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功能减退,也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骨质增生:又称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是一种关节软骨退变磨损、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受到损伤、长期磨损等因素,导致软骨下骨发生代偿性增生,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骨质增生,比如长期登山、重体力劳动者膝关节骨质增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差异
骨质疏松:疼痛是常见症状,以腰背痛多见,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另外,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柱、髋部、wrist等,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打喷嚏、轻微跌倒等都可能引发骨折。
骨质增生: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病变关节疼痛、僵硬、肿大、畸形等。疼痛多为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有时疼痛会在早晨起床时较明显,稍微活动后疼痛减轻,但活动过多时疼痛又会加重。还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比如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可能出现下蹲、上下楼梯困难等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等。
三、影像学检查鉴别
X线检查
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间隙增宽。椎体压缩性骨折时,椎体呈双凹变形,前缘高度减低。例如,腰椎X线片上可见椎体骨密度降低,椎体形态改变。
骨质增生:可见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有时还可见关节内游离体。如膝关节X线片显示关节边缘有唇样、刺状等骨赘形成,关节间隙不均匀变窄等。
CT检查
骨质疏松:能更清晰地显示骨小梁的变化,对于早期骨质疏松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可发现骨小梁稀疏等改变。
骨质增生:对于关节内骨赘、软骨下骨的情况显示更为清楚,能准确判断骨质增生的部位、大小等,比如能明确颈椎骨质增生是否压迫神经根等结构。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骨质疏松:早期可发现骨髓信号的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能更敏感地显示骨量丢失等情况,但相对X线和CT,MRI不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首选检查方法。
骨质增生:可以显示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判断骨质增生对周围软组织的影响有重要价值,例如能观察到骨质增生是否压迫脊髓、神经等结构。
四、实验室检查鉴别
骨质疏松:血清钙、磷一般正常,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等骨形成指标可能降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胶原氨基端肽(NTX)等骨吸收指标可能升高。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雌激素水平会降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雄激素水平可能下降。
骨质增生: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一般正常,除非骨质增生伴有急性炎症反应时可能轻度升高。
五、人群差异及应对
年龄与性别
骨质疏松在绝经后女性中高发,因为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加速骨丢失;老年人无论男女都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也会导致骨量丢失。而骨质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绝经后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发生骨质增生的概率有所增加,但男性长期关节过度使用等也容易出现骨质增生。
对于绝经后女性预防骨质疏松,需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负重运动等;对于老年人,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钙和蛋白质摄入,同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对于骨质增生的中老年人,要避免关节过度使用,注意关节保暖,疼痛时可适当休息,进行关节的康复锻炼等。
生活方式
长期sedentarylifestyle、缺乏运动的人群,无论是骨质疏松还是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都增加。对于这类人群,应鼓励增加运动量,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结合力量训练,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改善骨质增生患者的关节功能。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更高,这类人群要注意工作中的关节保护,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工作间隙适当活动关节。而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所以要提醒这类人群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多晒太阳等。
总之,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对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进行准确鉴别,在临床实践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