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可基于骨密度测定、临床病史与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对不同人群有不同诊断标准;临床病史中骨折史、家族史是重要参考;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营养、运动、吸烟酗酒等;实验室检查的骨转换标志物中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可辅助判断骨代谢状态。
一、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标准
(一)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
1.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
骨密度T值是重要指标,T值=(测定值-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骨峰值)/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骨密度标准差。当T值≥-1.0时,骨量正常;当-2.5<T值<-1.0时,为骨量减少;当T值≤-2.5时,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若T值≤-2.5且伴有脆性骨折,则为严重骨质疏松症。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测定有不同意义,如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测定对于评估骨折风险至关重要。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发生变化,骨密度会逐渐降低,通过DXA测定能较早发现骨密度的异常改变。对于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更需要密切监测骨密度。
2.儿童、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与年龄、性别相关,其骨峰值的发育有一定规律。通过DXA测定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密度,可评估其骨骼生长发育情况。如果骨密度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青少年的骨密度范围,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影响骨骼发育的因素,如营养缺乏、内分泌疾病等。例如,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儿童,其骨密度往往低于正常水平,通过DXA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干预。
二、基于临床病史和危险因素的辅助诊断
(一)临床病史
1.骨折史
曾经有过非暴力性骨折,尤其是髋部、脊柱等部位的骨折,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骨质疏松会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比如,老年人不慎摔倒后发生椎体压缩骨折,就需要高度怀疑骨质疏松症,进一步进行骨密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有过骨折史的患者,即使当时没有明确诊断骨质疏松症,后续也应关注骨密度变化,因为既往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骨质疏松症,个体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可能涉及到骨代谢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等。例如,某些家族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突变会影响骨的形成、吸收等过程,导致家族成员骨密度较低,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早进行骨密度监测等相关检查。
(二)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骨丢失加速,骨密度降低,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例如,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年龄相关的骨代谢变化是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加,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高,骨重建失衡,导致骨量丢失。
2.性别因素
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丢失速度加快,比同龄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症。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成骨细胞的功能。而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也会出现骨量丢失,但一般发病年龄比女性晚一些。例如,在50岁左右绝经后的女性,骨量丢失速度可能达到每年1%-3%,而男性在60岁以后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骨量丢失加速。
3.生活方式因素
(1)营养因素:钙摄入不足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矿化,导致骨密度降低。例如,素食者如果不注意钙的补充,容易出现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障碍,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2)运动因素:缺乏运动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长期缺乏运动的人,骨量丢失速度会加快。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刺激,骨量丢失明显,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3)吸烟、酗酒因素: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吸收,从而导致骨量丢失。酗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还会损害肝脏等器官,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等,进而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例如,每天吸烟超过20支的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长期大量酗酒的人,骨密度往往低于正常人群。
三、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一)骨转换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等是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在骨质疏松症早期,骨形成标志物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在骨量丢失明显时,其水平可能会降低。例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早期,成骨细胞活性可能还相对较高,BALP水平可能会轻度升高,但随着病情进展,骨形成标志物水平可能会下降。
2.骨吸收标志物
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降解产物(S-CTX)、尿吡啶啉(PYD)和脱氧吡啶啉(DPD)等是骨吸收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吸收增加,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往往升高。例如,骨质疏松症患者的S-CTX水平通常高于正常人群,表示骨吸收活跃。通过检测骨转换标志物,可以辅助判断骨代谢的状态,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但骨转换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因为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