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非手术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稳定型骨折等,有牵引(皮牵引、骨牵引)和固定制动;手术针对有明显移位等情况,有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分早期(制动、肌肉收缩、关节活动度锻炼)、中期(负重增加、关节功能锻炼)、后期(全面功能恢复,注意特殊人群)。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选择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型骨折,如GardenⅠ、Ⅱ型骨折,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另外,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预期寿命较短者也可选择非手术治疗。在考虑非手术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骨折类型等因素。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存在多种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创伤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儿童股骨颈骨折较少见,若为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也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儿童骨骼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仍需严格遵循骨折治疗的相关原则。
2.牵引治疗
皮牵引:适用于儿童或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重牵引的患者。通过皮牵引装置将牵引带固定在患肢皮肤上,利用牵引重量对抗肌肉收缩力,使骨折端逐渐复位。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皮牵引是常用的初始治疗方法,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儿体重等因素调整,通常为体重的1/7-1/10左右,牵引时间一般需要2-3周,之后根据X线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骨牵引:对于成人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在手术治疗前可先行骨牵引,如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7-1/10,牵引期间需要定期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以维持骨折端的复位。例如,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若需要等待手术时机或身体状况不允许立即手术时,骨牵引可暂时固定骨折端,防止骨折移位加重,同时改善患者的局部状况,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
3.固定与制动
牵引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制动,患者应卧床休息,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避免患肢内收、外旋等动作,防止骨折移位。例如,患者卧床时需使用枕头等将患肢垫高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在固定期间,需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和愈合进展。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如GardenⅢ、Ⅳ型骨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此外,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也多主张手术治疗,因为青壮年活动量较大,非手术治疗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例如,青壮年发生股骨颈骨折后,由于其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不及时手术复位固定,很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导致长期的髋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
2.手术方法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适应证:适用于新鲜、无明显软组织损伤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对于GardenⅠ、Ⅱ型骨折,如果复位后稳定也可考虑闭合复位内固定。
操作步骤:首先在麻醉下进行牵引复位,通过手法或牵引装置将骨折端复位,然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如空心加压螺钉等进行固定。复位过程中需要借助C型臂X线机透视,确保骨折端达到良好的对位对线。例如,在复位时,术者通过牵引和旋转等手法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将空心加压螺钉经皮钻入骨折端,利用螺钉的加压作用促进骨折愈合。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应证:对于闭合复位失败、骨折端有明显软组织嵌入或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等情况需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操作步骤:切开皮肤、肌肉等组织,显露骨折端,清除骨折端的嵌入组织等,然后进行复位,再使用内固定物固定。例如,对于骨折端有明显软组织嵌入的患者,切开后需要仔细清除嵌入的软组织,然后进行精确复位,再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骨折端。
人工关节置换术
适应证:对于年龄较大(一般65岁以上)、骨折移位明显、股骨头坏死风险高的患者,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
操作步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将坏死的股骨头切除,置换为人工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则是同时置换股骨头和髋臼。手术需要切开髋关节,显露关节后进行假体安装。例如,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首先分离髋关节周围组织,切除受损的股骨头,然后将人工股骨头假体植入,恢复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全髋关节置换术则需要更复杂的操作,不仅要安装人工股骨头,还要对髋臼进行处理并安装髋臼假体。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制动与体位:术后早期需要继续保持患肢的正确体位,根据手术方式不同有所差异。例如,对于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仍需保持外展中立位,避免患肢过早负重。可以使用髋关节支具等辅助固定。
肌肉收缩锻炼:鼓励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屈伸等,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可每天进行3-4次,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
关节活动度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手术关节的活动度锻炼,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防止关节僵硬。一般术后1周左右可开始逐步进行小范围的关节活动度锻炼。
2.中期康复(术后6周-3个月)
负重逐渐增加: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允许下逐步增加患肢的负重。例如,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一般在术后2-3个月根据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关节功能锻炼:加强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活动度锻炼,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结合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和肢体的协调性。例如,进行髋关节屈伸训练时,可在仰卧位下进行抬腿动作,逐渐增加抬腿的高度和范围。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全面功能恢复:继续加强髋关节的功能锻炼,恢复正常的步态和肢体功能。可以进行一些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同时,注意保护髋关节,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康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平衡能力的训练,防止跌倒再次受伤;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在保证骨折愈合的同时,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