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评估、骨密度检测、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有腰背及周身骨骼疼痛、脆性骨折风险;骨密度检测中双能X线吸收法是金标准,还有其他检测方法;实验室检查涉及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及骨代谢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有X线和MRI。不同人群患病风险不同,高风险人群需关注骨骼健康并定期检查。
一、临床症状评估
1.疼痛表现:
腰背疼痛: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这种疼痛表现与骨骼中的钙流失导致骨结构改变,刺激神经末梢有关。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约70%-80%的骨质疏松患者会出现腰背疼痛症状。
周身骨骼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周身骨骼疼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如行走、翻身等。这是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密度降低,骨骼的承重和缓冲能力下降,身体活动时骨骼受到的应力改变,引发疼痛。
2.骨折风险:
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患者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称为脆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椎体骨折可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等畸形;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mobility,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据统计,髋部骨折后1年内,约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会致残,生活不能自理。这是由于骨质疏松使骨小梁变细、断裂,骨骼的完整性和强度受到破坏,无法承受正常的身体负荷。
二、骨密度检测
1.双能X线吸收法(DXA):
检测原理:双能X线吸收法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它利用不同能量的X线对骨组织和软组织的不同吸收特性,通过检测骨矿物质含量来计算骨密度。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重复性好、辐射剂量低等优点。
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是基于DXA测定的腰椎、髋部、股骨颈、桡骨/尺骨远端等部位的骨密度。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T值=(测定值-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骨峰值)/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骨密度标准差。当T值≥-1时为正常;-2.5<T值<-1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T值≤-2.5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骨峰值不同,例如年轻女性的骨峰值一般在30-35岁达到,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加速,因此不同人群的骨密度正常范围需结合自身情况判断。
2.其他骨密度检测方法: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可用于测量椎体骨密度,但辐射剂量相对较高,且费用较DXA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怀疑椎体骨折但DXA结果不明确时可能会应用。
外周双能X线吸收法(pDXA):主要用于检测外周骨骼,如桡骨、尺骨等部位的骨密度,操作相对简便,辐射剂量低,可用于初步筛查骨质疏松,但对于中轴骨(如脊柱、髋部)的评估不如DXA准确。
三、实验室检查
1.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
血钙: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血钙水平正常,当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血钙可能会升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骨钙释放增加,从而使血钙升高,但这种情况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相对较少见。
血磷:血磷水平一般正常,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可能会异常,如肾功能不全时血磷会升高,进而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骨代谢紊乱,加重骨质疏松。
碱性磷酸酶(ALP):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可反映骨转换情况,骨转换增加时,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高转换型,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可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肝胆疾病也可能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因此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2.骨代谢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如血清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等。骨钙素是由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其水平升高反映骨形成增加,在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常见。PICP也是反映骨形成的重要指标,它的水平变化与骨形成的活跃程度相关。
骨吸收标志物:如尿脱氧吡啶酚(DPD)、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等。尿DPD是骨吸收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骨吸收增加,在骨质疏松患者尤其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常可检测到升高。β-CTX也是反映骨吸收的敏感指标,它的水平变化与破骨细胞的活性相关。通过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可以了解骨转换的状况,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标志物的水平会受到年龄、性别、月经状态、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分析。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椎体X线表现: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X线表现为椎体密度减低,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或稀疏,椎体可出现双凹变形、楔形变等。例如,早期椎体X线可能仅表现为骨密度稍减低,随着病情进展,椎体高度降低,形态改变逐渐明显。X线检查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相对骨密度检测来说,其敏感性较低,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能在X线片上有所表现。
其他部位X线表现:对于长骨等部位,X线可观察到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等改变,但同样存在发现病变较晚的局限性。
2.磁共振成像(MRI):
椎体MRI表现:MRI对于早期发现椎体骨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在X线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时,MRI可显示椎体的骨髓水肿、信号改变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隐匿性骨折。例如,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通过MRI检查可能会发现一些无明显外伤史的椎体隐匿性骨折。MRI还可以通过观察骨髓信号来评估骨的代谢状态,但MRI检查费用较高,且对于骨骼矿物质含量的评估不如DXA准确,一般不作为骨质疏松的常规诊断方法,而是在怀疑骨折尤其是隐匿性骨折时应用。
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不同。例如,老年人群、绝经后女性、长期sedentarylifestyle、吸烟、酗酒、缺乏日照、营养不良等人群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骨骼健康状况,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在进行各项检查和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