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评估涵盖局部表现、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感染等方面。局部表现需关注皮肤颜色、温度、质地及溃疡、坏疽情况;血管病变要评估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并结合下肢血管超声;神经病变包括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和运动功能评估;感染需看局部表现并结合血常规、创面分泌物培养等。老年、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评估有其特殊点。
一、局部表现评估
1.皮肤状态
颜色:正常足部皮肤颜色均匀,若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颜色出现明显改变,如呈暗红、紫黑等颜色,可能提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较严重。例如,研究发现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颜色改变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相关,颜色越暗沉,往往意味着缺血情况越严重。
温度:用手触摸足部皮肤温度,若患足温度明显低于健侧,提示局部血液供应不足。因为正常情况下双侧足部温度应相近,当足部动脉供血减少时,患侧皮肤温度会降低,这是判断足部血液循环的一个简单指标。
质地:观察足部皮肤质地,若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出现皲裂,可能预示着皮肤营养状况不佳。长期高血糖会影响皮肤的营养代谢,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出现干燥、皲裂等情况,这也是糖尿病足病情发展的一个表现,提示皮肤的营养状态和修复能力下降。
2.溃疡与坏疽情况
溃疡:评估溃疡的大小、深度、位置等。溃疡大小可通过测量其长、宽、深来判断,深度较深的溃疡可能已经累及深层组织,如肌肉、骨骼等。位置方面,若溃疡发生在足底负重部位,如足跟、足掌前部等,由于长期受压,更容易加重病情。例如,足底负重部位的溃疡,因为持续受到身体重量的压力,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溃疡愈合,且更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
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患足末端干枯、变黑,病变部位界限清楚,多发生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情况;湿性坏疽则表现为患足肿胀、溃烂,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伴有恶臭,常由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合并感染引起;混合性坏疽则兼具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的特点。坏疽的范围大小也是判断严重性的重要指标,范围越大,病情越严重。
二、血管病变评估
1.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
用手指触摸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搏动情况。正常情况下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清晰可触及,若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下肢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一般来说,动脉搏动减弱可能是轻度的血液循环障碍,而搏动消失则往往意味着动脉阻塞较严重,是糖尿病足病情较重的一个表现,因为动脉搏动情况直接反映了下肢血液供应到足部的情况,搏动减弱或消失会导致足部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影响组织修复。
2.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通过下肢血管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下肢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是否存在斑块等情况。若超声显示动脉内径明显狭窄,狭窄程度超过50%甚至更高,或者动脉内有大量斑块形成,会严重影响血液流通,导致足部缺血缺氧,是判断糖尿病足血管病变严重性的重要客观依据。例如,研究表明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发现的动脉狭窄程度与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溃疡的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狭窄程度越重,糖尿病足发展为严重坏疽等不良结局的风险越高。
三、神经病变评估
1.感觉功能
触觉:用棉签轻触足部皮肤,评估患者的触觉感知情况。若患者触觉减退或消失,说明存在神经病变。因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神经的感觉功能,导致患者对触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当触觉明显减退时,患者可能无法及时察觉足部受到的微小损伤,如鞋子的摩擦等,从而容易引发溃疡等病变,且由于感知不到损伤,病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痛觉:用大头针轻刺足部皮肤,评估痛觉。痛觉减退或消失也是神经病变的常见表现。痛觉的存在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当足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能及时产生疼痛感觉,从而采取措施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痛觉消失的患者,即使足部已经出现较严重的问题,如溃疡感染等,也可能无法感知疼痛,导致病情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处理,使得糖尿病足病情恶化。
温度觉:用盛有不同温度水的试管接触足部皮肤,评估温度觉。温度觉异常也是神经病变的表现之一,温度觉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对足部温度变化感知不准确,不能及时调整足部的保暖或散热,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状态。
2.运动功能
观察患者足部的肌肉力量、运动协调性等。糖尿病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运动神经,导致足部肌肉力量减弱、运动不协调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足内在肌萎缩,导致足部畸形,如爪形趾等,而足部畸形又会进一步改变足部的受力分布,加重局部压力,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神经病变累及运动功能进而影响糖尿病足严重性的重要方面。
四、感染评估
1.局部感染表现
查看足部是否有红肿、发热、疼痛等感染迹象。如果足部出现明显红肿,皮肤温度升高,按压有疼痛,往往提示局部存在感染。感染会加重糖尿病足的病情,因为感染会消耗机体能量,导致炎症反应加剧,进一步破坏足部组织,阻碍溃疡愈合,甚至可能引发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感染。当身体发生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会增多,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足部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创面分泌物培养:对足部溃疡或坏疽部位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从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不同的病原菌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通过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菌对于合理治疗糖尿病足感染至关重要,若培养出多重耐药菌等,往往意味着感染控制难度大,糖尿病足病情更为严重。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病情变化的感知相对不敏感,且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所以在判断糖尿病足严重性时更要仔细全面评估,及时发现细微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糖尿病足,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血管等组织的修复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在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痛觉、触觉等感觉功能与成人有差异,在评估感觉功能时方法和标准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不适当治疗措施等。女性糖尿病足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的内分泌、血液循环等会发生变化,也会影响糖尿病足的严重性判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妊娠状态等因素对足部病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