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形骨折需先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与诊断,治疗方案分保守(适用于移位不明显等情况,包括石膏/支具固定、牵引)和手术(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促血液循环、防肌萎和僵硬)、中期(增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后期(负重和功能恢复),儿童要注意其骨折愈合及康复训练特点,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及康复训练循序渐进等。
一、评估与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受伤机制,例如是直接暴力还是间接暴力导致的骨折,受伤时的姿势等信息。对于儿童,还需了解近期的活动情况、是否有外伤史等。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伤原因可能不同,如儿童活泼好动,可能因玩耍时摔倒等导致骨折;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轻微跌倒等就可能引发骨折。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2.体格检查
检查骨折部位的肿胀、压痛、畸形、异常活动等情况。观察患肢的外观,是否有短缩、成角等畸形表现。不同部位的斜形骨折,体格检查的重点不同,如股骨斜形骨折时,可发现患肢短缩、外旋畸形等;尺桡骨斜形骨折时,可观察到局部的肿胀、压痛等。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的首选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斜形)、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通过X线片能清晰看到骨折的斜形形态,确定骨折是单纯斜形还是伴有其他类型的骨折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斜形骨折,如骨盆、脊柱等部位的斜形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例如骨盆斜形骨折,CT能准确判断骨折对骨盆环稳定性的影响等。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如肌肉、韧带、神经等的损伤程度。对于一些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斜形骨折,MRI检查有助于明确损伤情况,指导治疗。
二、治疗方案选择
1.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移位不明显的斜形骨折,如儿童的青枝斜形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骨折时可能出现类似青枝样的斜形骨折),或者一些稳定性较好的斜形骨折。
具体方法: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过石膏或支具将骨折部位固定,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对于儿童,石膏或支具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影响骨折端的固定。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移位明显但又不适合立即手术的斜形骨折,可采用牵引治疗。如股骨斜形骨折,可采用骨牵引,通过牵引装置对抗肌肉收缩,逐渐矫正骨折端的移位,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牵引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牵引的重量、牵引的位置等,定期评估骨折端的复位情况。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当斜形骨折移位明显,通过保守治疗难以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移位严重,影响肢体的功能和外观;或者骨折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
具体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准确复位骨折端后,采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对于不同部位的斜形骨折,内固定的选择和操作有所不同。如尺桡骨斜形骨折,可采用钢板固定;股骨斜形骨折,可能需要使用髓内钉等内固定装置。手术中要尽量减少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以利于骨折愈合。
外固定架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开放性斜形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斜形骨折,可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通过体外的钢针固定骨折端,操作相对简单,能较好地控制骨折端的复位和固定,同时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目的: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方法:
肌肉等长收缩:指导患者进行骨折邻近关节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例如骨折发生在下肢,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对于儿童,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确保动作正确且患者能够配合。
患肢抬高: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抬高的高度和时间要适当调整,如儿童抬高患肢时要注意舒适,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2.中期康复(骨折后2-8周)
目的:逐渐增加骨折部位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方法: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骨折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骨折邻近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度训练。例如尺桡骨斜形骨折,可进行腕关节、肘关节的屈伸活动训练。活动范围逐渐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对于老年人,关节活动度训练要缓慢进行,避免过度牵拉引起疼痛和损伤。
肌肉力量训练:进行抗阻肌肉力量训练,可使用弹力带等辅助工具。如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强度要逐渐增加,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
3.后期康复(骨折后8周以上)
目的: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方法: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开始患肢的负重训练。如下肢骨折患者,先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功能恢复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对于儿童,要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保证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老年人,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骨折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恢复训练计划,提高其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骨折愈合特点:儿童骨骼生长潜力大,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儿童的骨骼柔韧性好,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治疗。例如儿童斜形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时,石膏或支具固定要定期调整,因为儿童的骨骼还在生长发育,固定装置过紧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康复训练:儿童在康复训练时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训练,但要注意训练强度和方式,避免因儿童不配合或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等情况。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2.老年人
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愈合相对缓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对于采用保守治疗的老年人,要加强护理,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等,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康复训练:老年人康复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骨折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安全,防止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