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运动治疗需选择合适方式、安排恰当时间、确定合理频率与持续时间并注意相关事项。运动方式有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和力量训练(如利用哑铃等抗阻运动);运动时间可选餐后1-2小时或谨慎选择空腹,餐后运动防剧烈,空腹运动需防低血糖;运动频率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分5-7天,力量训练每周2-3次,持续时间初始短逐渐增加;运动中要监测血糖,注意热身放松、选合适装备和安全环境,防受伤。
一、运动方式的选择
1.有氧运动
意义:有氧运动是糖尿病运动治疗的主要方式,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例如,快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一定时间的快走运动,可使血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快走时,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步左右,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60分钟。
适用人群:一般糖尿病患者均可进行,但对于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心脑血管意外。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快走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平坦的道路,穿着合适的鞋子,防止摔倒。
具体运动形式:慢跑也是常见的有氧运动,不过对于一些关节功能较差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不太适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跑或改为快走。游泳也是很好的有氧运动,尤其适合合并关节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因为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担,游泳时的运动强度相对容易控制,一般每次游泳时间可在30-60分钟,每周可进行3-5次。
2.力量训练
意义: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长期控制血糖。例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训练,或者进行坐姿腿屈伸等下肢力量训练。研究发现,定期进行力量训练的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增加,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有所提升。
适用人群: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但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力量训练方式,避免因力量训练导致骨折等不良事件。年轻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相对强度较大的力量训练,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则应选择较轻的阻力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较轻的哑铃或弹力带进行训练。
具体运动形式:可以从简单的抗阻运动开始,如利用自身体重进行俯卧撑(适合上肢力量较好的患者)、深蹲(适合下肢力量较好的患者)等。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阻力,如使用哑铃、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一般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选择8-10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重复8-12次。
二、运动时间的安排
1.餐后运动
意义:餐后运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一般建议在餐后1-2小时开始运动,此时食物已经开始消化吸收,血糖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运动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例如,餐后1.5小时左右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运动,对控制餐后血糖有较好的效果。
适用人群: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适合餐后运动,但对于血糖控制极差(血糖>16.7mmol/L)、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不适合餐后立即运动,需要先进行相应的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防止出现低血糖等情况。
注意事项:餐后运动时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消化功能。可以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慢走。如果在餐后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进食少量含糖食物。
2.空腹运动
意义:空腹运动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也有一定益处,但需要谨慎选择。对于血糖控制较好、没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空腹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能力。例如,清晨空腹进行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前适当补充水分。不过,一般不建议糖尿病患者进行过长时间的空腹运动,尤其是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运动。
适用人群:适合血糖控制稳定、没有低血糖病史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调节功能下降,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一般不建议空腹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
注意事项:空腹运动前要监测血糖,确保血糖在相对安全的范围(一般不低于5.6mmol/L)。运动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防出现低血糖。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疲劳。
三、运动频率与持续时间
1.运动频率
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5-7天进行,即每周运动5天左右,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对于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例如,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每次30-60分钟,同时每周进行2次力量训练,每次20-30分钟。
特殊人群调整:对于合并有慢性疾病且身体状况较差的糖尿病患者,运动频率可以适当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运动规律性。如患有严重关节炎的患者,可能每周进行2-3次低强度的运动即可,每次运动时间适当缩短。而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频率,但要注意避免运动过度导致身体损伤。
2.运动持续时间
初始阶段:对于刚开始进行运动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可以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例如,第一周每次运动10分钟,第二周每次运动15分钟,根据身体适应情况逐步延长至30-60分钟。
逐步增加:随着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运动持续时间可以逐渐增加。一般经过2-3个月的适应期后,可达到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时间。在增加运动持续时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是否出现疲劳、疼痛等不适症状,如果有应适当调整运动时间和强度。
四、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1.血糖监测
运动前: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应监测血糖,若血糖低于3.9mmol/L,应先补充碳水化合物,如吃一块饼干或喝半杯含糖饮料,待血糖回升至正常范围后再进行运动。如果血糖高于16.7mmol/L,同时伴有酮体阳性,应避免运动,及时就医。
运动中: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尤其是进行较长时间或较高强度运动时。一般每运动30分钟左右监测一次血糖。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乏力、出汗等,应立即停止运动,进食含糖食物。
运动后:运动结束后要再次监测血糖,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如果运动后血糖过低或过高,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例如,运动后血糖过低,可进食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果运动后血糖过高且持续不降,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方案。
2.预防受伤
热身与放松:运动前一定要进行热身活动,如进行5-10分钟的快走、关节活动等,使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减少受伤的风险。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如进行慢走、拉伸等,帮助身体恢复到安静状态,缓解肌肉疲劳。例如,运动后进行10分钟左右的腿部拉伸,包括腿部肌肉的前后拉伸等。
运动装备: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非常重要。穿着舒适、合脚的运动鞋,有助于保护脚部,防止运动中受伤。对于进行有氧运动的患者,选择透气性好的运动服装;进行力量训练时,选择有一定支撑性的运动装备。例如,进行跑步运动时,要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减少对膝关节、踝关节的冲击。
环境选择:选择安全的运动环境也很关键。避免在交通繁忙、路面不平整的地方运动。如果在户外运动,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在极端天气(如高温、暴雨、大风等)下运动。例如,在炎热天气运动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中暑;在寒冷天气运动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