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肾囊肿为散在单个或多个后天获得性囊肿,发病与肾小管梗阻等有关,囊肿小、肾外形无明显增大,大多无症状,大囊肿压迫等可致腰痛血尿,预后较好;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分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型,前者基因异常致肾布满大囊肿,后者基因异常致肾小囊肿多,前者成年后渐现症状,肾功能渐减伴肾外表现,后者婴儿或儿童期发病,预后差,治疗主要对症,不同类型预后及处理有别,不同人群患病表现和处理不同。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由基因异常引起,常见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ARPK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是由于16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肾脏出现大量的囊肿,这些囊肿逐渐增大,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则是由相应的隐性遗传基因异常所致,发病较早,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即可出现相关表现。
囊肿特点
多发性肾囊肿:囊肿大小不一,一般囊肿较小,直径多在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囊肿之间的肾脏组织相对正常,肾脏外形多无明显增大。
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患者的肾脏会明显增大,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可从数毫米到数厘米甚至更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的囊肿相对较小,但数量较多,肾脏也会增大,但程度一般不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显著。
临床表现
多发性肾囊肿: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当囊肿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引起感染等情况时,可能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但一般肾功能受损较晚出现。
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在成年后逐渐出现症状,如双侧腰部胀痛、腹部肿块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高血压、贫血、水肿等,还可能伴有肝囊肿、颅内动脉瘤等肾外表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在婴儿期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肝脾肿大等,儿童期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等表现。
影像学表现
多发性肾囊肿:超声检查表现为肾脏内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CT检查可见肾脏内低密度的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
多囊肾:超声检查可见肾脏体积增大,内有大量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相互挤压;CT检查显示肾脏实质被多个囊肿占据,肾脏形态失常。
治疗与预后
多发性肾囊肿:一般较小的囊肿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变化即可。当囊肿较大(直径大于5-10厘米)压迫周围组织或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时,可考虑穿刺抽液或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一般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多囊肾: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阻止囊肿的进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控制高血压、防治感染等。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可考虑透析或肾移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患者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发病后可能在数年至数十年逐渐进入肾功能衰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预后较差,婴儿型患者多在婴儿期死亡,儿童型患者也多在儿童期出现肾功能衰竭。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多发性肾囊肿和多囊肾的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发现多囊肾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及肾功能情况;成年人发现多发性肾囊肿要定期监测,多囊肾患者则要注意控制血压、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破裂等。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多囊肾患者需更谨慎评估肾功能等情况,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多囊肾患者的肾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