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病综合征尿里有絮状物可能由蛋白尿增多、合并感染、尿液浓缩等原因引起,需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尿液细菌学检查等明确原因,针对肾病综合征本身治疗、控制感染、调整水分摄入,小儿患者要密切观察一般情况、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加强护理、定期复查。
一、可能的原因
(一)蛋白尿增多
小儿肾病综合征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中漏出形成蛋白尿。当尿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时,尿液表面张力等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絮状物。研究表明,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时,尿中出现异常物质的概率增加,其中就包括类似絮状物的情况。
(二)合并感染
如果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炎症会导致尿液中有大量的炎性细胞、细菌等,这些物质混合在尿液中可能形成絮状物。例如,细菌感染时,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炎症细胞等会使尿液外观发生改变,出现絮状物。
(三)尿液浓缩
当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摄入水分过少或者存在呕吐、腹泻等情况导致机体脱水时,尿液浓缩,其中的有形成分相对浓度升高,也可能出现絮状物。比如在夏季出汗多但饮水不足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尿常规检查
通过尿常规可以检测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如果尿蛋白呈强阳性,提示蛋白尿明显;如果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红细胞增多则可能提示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等情况,这些对于判断尿里有絮状物的原因有重要意义。
(二)24小时尿蛋白定量
能更准确地反映患儿尿中蛋白质的丢失情况,有助于评估肾病综合征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判断尿中絮状物是否与蛋白尿增多相关有重要价值。
(三)肾功能检查
了解患儿的肾小球滤过功能等情况,肾病综合征患儿如果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异常,这也可能与尿中出现絮状物有一定关联。
(四)尿液细菌学检查
如尿培养等,如果怀疑有泌尿系统感染导致尿中出现絮状物,该项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的细菌种类,指导抗感染治疗。
三、应对措施
(一)针对肾病综合征本身治疗
如果是肾病综合征导致的尿中絮状物,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一般来说,规范的激素治疗等可以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减少蛋白尿,从而减少尿中絮状物的出现。
(二)控制感染
若合并感染,根据尿液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比如如果是细菌感染,可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后,尿中絮状物的情况往往也会有所改善。
(三)调整水分摄入
保证患儿适当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导致尿液浓缩。根据患儿的体重、病情等情况,合理调整液体入量,维持机体正常的水盐代谢,减少尿液浓缩相关的尿中絮状物情况。
四、特殊人群(小儿)注意事项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应对尿里有絮状物的情况时需要特别注意。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尿量等。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肾功能等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患儿会阴部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加重或复发。对于存在脱水情况的小儿,补充水分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引起水中毒等不良后果。并且要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