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按分期可分为Ⅰ期(高滤过状态,肾脏体积增大,GFR明显升高,结构多无明显改变)、Ⅱ期(GBM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UAER多数正常可间歇性增高,GFR仍高或正常高值)、Ⅲ期(早期糖尿病性肾病期,UAER持续20-200μg/min等,结构进一步改变)、Ⅳ期(临床糖尿病性肾病期,UAER大于200μg/min等,出现水肿、高血压,GFR持续下降)、Ⅴ期(终末期肾脏病,GFR低于15ml/min,出现严重肾功能不全表现,需依赖肾脏替代治疗),不同分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等相关,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能患病,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影响分期发展。
分期
Ⅰ期:此期肾脏处于高滤过状态,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可达正常高限或高于正常。这一时期肾脏结构多无明显形态学改变,主要与糖尿病初期血糖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压增高、血流量增加有关。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但儿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早进入该期;从性别来看,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上,高糖、高热量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速进入此期;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若血糖控制不理想,易向后续分期发展。
Ⅱ期: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正常,可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肾小球滤过率仍高于正常或处于正常高值。此期肾脏病理改变较轻微,临床上常规的尿蛋白检测可能为阴性,但在特定情况下(如运动)会出现尿白蛋白升高。年龄、性别因素在此期影响不突出,主要还是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相关,有糖尿病病史者需密切监测尿白蛋白情况。
Ⅲ期:早期糖尿病性肾病期,也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期。UAER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此期肾脏结构进一步改变,GBM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更明显,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年龄方面,成年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较易进入此期;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持续高血糖、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使病情向此期发展并加重;有糖尿病病史且未良好控制血糖、血压的患者需重点关注此期的发生发展。
Ⅳ期:临床糖尿病性肾病期,UAER大于200μg/min(或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患者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肾脏病理可见大量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明显。年龄上,长期患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更易进入该期;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血糖未控制、合并高血压等会加速病情进展至此期;有糖尿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者,此期是常见的发展阶段,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肾脏功能损害相关表现。
Ⅴ期:终末期肾脏病(ESRD),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患者出现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表现,如严重水肿、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任何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若病程较长且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都可能发展到该期;性别因素在此期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的代谢状态等是导致进入此期的重要因素;有糖尿病病史且已发展到中后期的患者,需积极面对终末期肾病的相关治疗和生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