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二者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上有差异,下尿路感染主要病变在下尿路,症状相对轻,治疗疗程短预后较好;肾盂肾炎属上尿路感染,病变在肾盂肾实质,全身症状重,治疗需较长时间静脉用药,不彻底易转为慢性影响预后。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泌尿系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少数为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下尿路感染主要病变部位在膀胱、尿道等下尿路;
肾盂肾炎:属于上尿路感染,是病原体侵犯肾盂以及肾实质引起的炎症,主要病变部位在肾脏的肾盂、肾实质。
二、临床表现差异
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感染为主):
女性:常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征,还可出现耻骨上区疼痛或不适,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如无明显发热、寒战等;
男性:除膀胱刺激征外,可能伴有会阴部胀痛等不适,部分人也可无明显全身症状;
特殊人群(儿童):可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拒食、呕吐等,尿路刺激症状可能不典型。
肾盂肾炎:
全身症状: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可伴有寒战、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除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感染症状外,还可有腰痛,多为单侧或双侧腰部胀痛或酸痛,肾区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不同
尿常规:
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感染):一般可见白细胞尿,部分可有血尿,尿蛋白常为阴性或微量,尿细菌学检查可发现致病菌;
肾盂肾炎:除有白细胞尿、血尿外,还常伴有尿蛋白,尿沉渣可发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脏实质有感染,尿细菌学检查同样可发现致病菌,且往往细菌数量较多。
血常规:
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感染轻、中度):血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白细胞轻度升高;
肾盂肾炎:血常规常提示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现象。
影像学检查:
泌尿系感染(单纯下尿路感染):一般无异常影像学表现;
肾盂肾炎:急性期行肾脏超声等检查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可能会出现肾脏皮质瘢痕形成、肾盂肾盏变形、缩窄等慢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表现。
四、治疗原则区别
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感染):
一般治疗:多饮水,勤排尿,注意外阴清洁。
药物治疗:根据致病菌选用敏感抗生素,疗程相对较短,一般3-7天,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无特殊情况儿童不首选)、头孢菌素类等。
肾盂肾炎:
一般治疗:同样需要多饮水,注意休息。
药物治疗:病情较重,多需静脉应用抗生素,疗程相对较长,一般2周左右,选用的抗生素要求能覆盖肾盂肾炎的常见致病菌,且在肾组织中有较高浓度,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等。如果是慢性肾盂肾炎,需要在急性发作时积极治疗,且要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如存在尿路结石等解剖结构异常时可能需要外科干预。
五、预后差异
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感染):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很少遗留后遗症,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向上蔓延引起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可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生,容易转为慢性肾盂肾炎,进而导致肾功能损害,影响预后,慢性肾盂肾炎后期可能会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