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不足、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有关,有典型及不典型表现,可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等诊断,治疗包括药物及介入、旁路移植等,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及控制基础疾病。
一、发病机制
心脏活动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以维持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当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等,使得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就会造成心肌缺血。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粥样斑块的形成会逐渐阻塞冠状动脉管腔,使得心肌供血减少;冠状动脉痉挛则可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如寒冷、吸烟、情绪激动等,出现短暂性收缩,导致心肌供血突然减少。
二、常见病因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在性别方面,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也不利于心血管健康,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
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管压力持续增高,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高血糖等因素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功能,这两种疾病都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最常见的是胸痛,多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闷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
不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能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牙痛、肩背痛等,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治。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期心电图可能正常,此时可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运动情况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运动异常等情况。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增加心肌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防治心肌梗死等并发症。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防止血栓形成等。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预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肌缺血的重要措施,包括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