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modifiable危险因素和可modifiable危险因素,不可modifiable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可modifiable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缺乏体育活动、饮食因素等,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积极干预,特殊人群需关注相关管理,儿童青少年也应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脑血管病发病风险。
性别:男性患脑血管病的风险相对略高,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理特点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对更普遍。
种族:不同种族人群脑血管病发病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某些种族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会影响发病风险。
可modifiable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可控制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引发动脉硬化、血管破裂等,从而增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据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血压越高,脑血管病发病风险越高。
心脏病:如心房颤动,会使心房收缩功能异常,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引起脑栓塞;其他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也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或导致心腔内血栓形成,增加脑血管病发生几率。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正常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
血脂异常:主要是指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这些异常的血脂成分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引发脑梗死等脑血管病。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大大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还会影响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同时酒精会损伤肝脏功能,影响凝血机制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都会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缺乏体育活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体重增加、血压升高、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等,进而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调节血压、血糖和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
饮食因素: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血管病风险;长期摄入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的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会使人体缺乏必要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也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尤其是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比如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使其达标;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高血脂患者要调整血脂;吸烟者戒烟,酗酒者戒酒,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更加关注其血压、血糖等指标的监测和管理;女性在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因生育等特殊情况导致的相关危险因素变化;儿童青少年虽相对发病风险低,但也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早接触不良生活习惯而埋下未来脑血管病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