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前兆表现多样,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症状与缺血部位有关)、头痛性质改变(有危险因素人群需关注)、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有家族史人群风险相对高)、言语障碍(长期饮酒、高盐饮食者风险增加)、视野缺损(有眼部疾病或脑血管疾病既往史者易出现),出现相关表现应立即就医。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卒中的重要前兆,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症状表现: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眩晕伴恶心呕吐等。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这与缺血发生的部位有关。例如,供应大脑某一特定区域的血管缺血,就会出现该区域对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人群差异:中老年人更易发生TIA,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这些基础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改变等,增加血管堵塞或狭窄的概率,从而引发TIA。
二、头痛性质改变
部分脑卒中前兆可能表现为头痛性质与以往不同。
症状特点:原本偶尔发生的普通头痛,变为频繁发作、程度加重、头痛的部位固定或不固定且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既往头痛为间歇性轻度头痛,突然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且疼痛部位较以前有变化。
年龄与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和性别都可能出现,但对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的男性、绝经后女性等,更应关注头痛性质的变化。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脑血管的稳定性。
三、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
运动异常: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持物掉落,行走时突然感到一侧下肢无力甚至难以站立。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调控的区域出现缺血等异常情况,影响了对肢体运动的控制。例如,大脑皮层运动区相关血管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相应肢体运动障碍。
感觉异常:面部、手部或腿部有麻木感,或有针刺样感觉,或对冷热等刺激的感觉减退。这是由于脑部感觉传导通路受到影响,导致感觉异常。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家族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脑血管相关的异常。
四、言语障碍
表现形式:说话含糊不清,无法流畅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这是因为语言中枢相关区域缺血或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例如,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区域的血管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言语障碍。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损害神经系统,同时影响血管健康,增加言语障碍作为脑卒中前兆出现的风险;长期高盐饮食的人,易导致高血压,进而影响脑血管,增加言语障碍等脑卒中前兆的发生几率。
五、视野缺损
症状表现: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视野部分或完全缺失,例如只能看到视野的一半范围等。这是由于眼部或脑部负责视觉传导的结构出现缺血等异常,导致视野异常。
病史因素:有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等病史的人群,本身眼部血管等情况可能存在异常,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脑血管危险因素,更容易出现视野缺损作为脑卒中前兆;有脑血管疾病既往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脑血管问题导致视野缺损的风险增加。
如果出现上述脑卒中前兆的相关表现,应立即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