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有多种症状表现,乳腺局部有无痛性、可单个或多个、质地软、生长速度不一的肿块;全身会出现不规则低热或高热的发热症状以及体重明显减轻的消瘦情况;还可能有皮肤红肿、橘皮样改变等皮肤改变以及腋窝、锁骨上淋巴结等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情况,这些症状表现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等相关,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等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
一、乳腺局部症状
肿块
表现:多为无痛性肿块,可呈单个或多个,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活动度因病情而异。部分患者乳房肿块生长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可明显增大。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患者乳腺肿块表现可能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乳腺组织相对稚嫩,肿块可能更易被察觉。女性患者由于乳腺生理结构特点,肿块更易发生在乳腺腺体部位。有乳腺病史的患者,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肿块表现可能与单纯乳腺良性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有所不同,需仔细鉴别。
相关机制:肿瘤细胞在乳腺组织内无序增殖,形成局限性的肿块病灶。
二、全身症状
发热
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可为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也可为高热,体温超过38.5℃。发热特点多为不规则发热。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力,进而可能影响发热的表现及机体对发热的耐受程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发热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热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需综合评估处理。
相关机制:肿瘤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引起发热。
消瘦
表现: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体重可在数月内明显减轻。年龄较小的患者,消瘦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女性患者消瘦可能会影响体型外观,对心理产生一定影响。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消瘦可能会使基础疾病的治疗更加困难,需在治疗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同时关注营养支持等问题。
相关机制:肿瘤细胞增殖旺盛,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同时肿瘤患者常伴有食欲减退等情况,导致机体摄入营养不足,从而引起消瘦。
三、其他伴随症状
皮肤改变
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乳腺皮肤改变,如皮肤红肿、橘皮样改变等。皮肤红肿可能局限于肿块周围,也可累及较大范围乳腺皮肤。橘皮样改变是由于肿瘤细胞阻塞皮下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障碍,皮肤出现类似橘皮的凹陷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皮肤改变的表现可能因皮肤弹性等因素有所不同,儿童皮肤弹性好,橘皮样改变可能相对不典型;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可能更容易察觉皮肤改变。女性患者皮肤改变可能会对其外观和心理产生较大影响,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支持。
相关机制:肿瘤细胞侵犯或阻塞淋巴管,影响淋巴液回流,导致皮肤水肿等改变。
淋巴结肿大
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腋窝、锁骨上淋巴结等区域的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单个或多个,质地可硬可软,活动度不一。对于儿童患者,颈部、腋窝等部位淋巴结相对较为表浅,淋巴结肿大可能更容易被发现,但儿童淋巴结本身可能相对活跃,需注意与反应性淋巴结肿大鉴别。女性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可能会影响上肢的活动等功能。有家族肿瘤病史的患者,淋巴结肿大需警惕肿瘤转移等情况。
相关机制:乳腺恶性淋巴瘤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