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通常无需切除,急性多由应激等因素致,经治疗可愈,慢性与幽门螺杆菌等有关,靠药物治疗;胃息肉分增生性等,腺瘤性息肉(大或绒毛状等)、有症状息肉需切除,小增生性无症状且癌变风险低者可随访;年龄上儿童胃息肉诊疗需考虑生长发育,老年人要综合基础病;性别影响较小;生活方式中不良饮食、吸烟饮酒会增加发病风险,需调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部其他病史者,前者需根除治疗,后者需全面评估制定方案。
一、糜烂性胃炎是否需要切除
糜烂性胃炎通常不需要切除。它分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多由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等处理后多可治愈;慢性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状态,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根除治疗等。
二、胃息肉是否需要切除及相关情况
(一)胃息肉的定义及分类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不同类型。
(二)需要切除的情况
1.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有较高的癌变风险,一般建议切除。尤其是较大的腺瘤性息肉(直径>2cm)、绒毛状腺瘤等,更应尽早切除,因为随着息肉增大,癌变几率会明显增加。
2.有症状的息肉:如果胃息肉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通常也需要切除。
(三)不需要立即切除的情况
对于较小的增生性息肉且无明显症状,若经评估癌变风险极低,可定期随访观察,暂不切除,但需密切关注息肉变化情况。
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生胃息肉,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和对治疗的耐受与成人不同,一般会更倾向于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诊疗方式,如较小的息肉可能先密切观察。
2.老年人:老年人患糜烂性胃炎或胃息肉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糜烂性胃炎或处理胃息肉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更安全的治疗方案。例如,在使用治疗糜烂性胃炎的药物时,要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对于胃息肉的切除,要评估老年人的身体耐受和手术风险等。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糜烂性胃炎和胃息肉的发病及治疗决策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特殊情况或个体差异上可能有不同表现,不过总体不是决定是否治疗的关键性别相关因素。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习惯:长期饮食不规律、喜好辛辣刺激、烟熏腌制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糜烂性胃炎和胃息肉的发病风险。对于患有糜烂性胃炎或胃息肉的患者,调整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如规律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这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
2.吸烟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加重糜烂性胃炎的病情,也会促进胃息肉的发生发展。所以患者应戒烟限酒,以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疾病的防治。
(四)病史因素
1.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若既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未规范治疗,容易导致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也会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对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糜烂性胃炎或胃息肉患者,规范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是很重要的治疗环节。
2.有胃部其他病史:如有胃溃疡、胃出血等胃部既往病史的患者,发生糜烂性胃炎或胃息肉的风险可能更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全面地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