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病因多为病毒感染等,临床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有心电图等,诊断需综合判断,治疗针对症状,多数可愈少数留后遗症;心肌病是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致心肌病变,分多型,临床表现各异,辅助检查靠超声心动图等,诊断鉴别后治疗,不同类型预后不同,有家族遗传的需亲属筛查。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感染,其他病因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感染以及药物、毒物等。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间接损伤心肌。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方面,过度疲劳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病毒感染病史者更易患病。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遗传、感染、中毒等)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或)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根据病理生理特点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不同类型。各年龄均可发病,不同类型心肌病发病年龄有差异,如肥厚型心肌病常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在较年轻阶段发病,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生活方式中长期嗜酒等可能增加某些心肌病的发病风险,有家族遗传病史者患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心肌炎:轻者可无症状,典型症状在发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随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差、乏力、食欲缺乏等,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肥厚型心肌病多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部分患者可发生猝死;限制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肝大等心力衰竭症状。不同类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儿童心肌病患者可能在生长发育方面受到影响,出现生长迟缓等情况,与成人表现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三、辅助检查
心肌炎: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可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升高;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有助于评估心肌炎症范围和程度;病毒学检查可发现病毒感染证据等。
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观察心室大小、室壁厚度、心肌运动等情况;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遗传病因;心内膜心肌活检对某些心肌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属于有创检查。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辅助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程度等因素,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等情况下进行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心肌炎: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综合诊断,需与冠心病、风湿性心肌炎、结缔组织病心肌损害等鉴别。
心肌病:依据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进行诊断,不同类型心肌病需与相应疾病鉴别,如扩张型心肌病需与缺血性心肌病鉴别,肥厚型心肌病需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鉴别。
五、治疗与预后
心肌炎:治疗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进行支持治疗,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可痊愈,少数重症患者可遗留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等后遗症,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儿童患者恢复相对较好,但需密切随访。
心肌病:治疗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进行治疗,不同类型心肌病预后不同,扩张型心肌病预后较差,肥厚型心肌病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有猝死风险,限制型心肌病预后也较差。对于有家族遗传的心肌病患者,其亲属也需进行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