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肝与多囊肾均为遗传性疾病,多囊肝主要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POLC1等基因异常,囊肿局限肝脏;多囊肾分常染色体显性(ADPKD由PKD1和PKD2基因异常致)和隐性(ARPKD由PKHD1基因缺陷致),ADPKD累及双肾及多肾外表现,ARPKD发病早且多器官受累。两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有差异,治疗原则与预后不同,有家族史人群需基因检测、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等。
多囊肾: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ARPKD),ADPKD是最常见的类型,由PKD1和PKD2基因异常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PKD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PKHD1基因缺陷引起,发病时间较早,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就有表现。
囊肿分布与累及器官
多囊肝:囊肿主要局限于肝脏,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随着病情进展,肝脏会逐渐增大,囊肿可压迫周围肝组织,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一般较少累及其他重要脏器,除非病情终末期出现门脉高压等继发改变。
多囊肾:囊肿主要累及双侧肾脏,双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随着囊肿增大,肾脏体积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除肾脏外,还常伴有肝囊肿、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等肾外表现,ARPKD还可累及肝脏、胰腺、脾脏等多个器官,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差异
多囊肝: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等不适,当囊肿压迫胆管时,可引起黄疸;若囊肿破裂出血,可出现剧烈腹痛。一般肝功能损害相对较轻,除非囊肿广泛分布导致大量肝细胞受压,才会出现肝功能减退的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等。
多囊肾: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多为双侧)、血尿、高血压等。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水肿、恶心、呕吐、贫血等。ARPKD患儿在婴儿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腹部肿块等表现,由于肾脏和肝脏等多器官受累,生长发育往往落后于同龄人。
影像学表现特点
多囊肝: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内多个无回声区,边界清晰;CT检查表现为肝脏内散在或弥漫分布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多囊肾:超声检查双肾可见多个液性暗区,大小不等;CT检查双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内布满圆形或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MRI检查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肾脏形态不规则,肾实质变薄。
治疗原则与预后
多囊肝:对于无症状的多囊肝患者,一般定期随访观察,监测囊肿大小及肝脏功能变化。当囊肿较大(直径>10cm)出现压迫症状或怀疑恶变时,可考虑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硬化治疗或手术切除部分囊肿。预后相对较好,若能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理,一般不严重影响寿命,但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等,预后较差。
多囊肾:ADPKD患者早期主要控制血压、减少囊肿生长速度,可使用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ARPKD患者预后较差,多数在儿童期因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原因死亡。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治疗面临更多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多器官受累的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评估后代患病风险,孕妇可通过产前基因诊断等手段早期发现胎儿是否患病,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