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水钠潴留主要由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球-管失衡、RAAS系统激活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等机制引起,不同年龄患者因生理特点差异在这些机制具体表现和程度有别,但总体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滤过减少,球-管失衡使肾小管重吸收相对增强,RAAS系统激活促进钠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水重吸收,共同导致水钠潴留发生。
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1.病理基础: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使得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例如,在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中,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系统,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造成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及滤过面积减小。
2.对滤过率的影响: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约125ml/min。当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时,GFR明显下降,导致水和钠的滤过减少。儿童患者由于其肾脏的生理特点,在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影响更为明显,因为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对炎症等刺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滤过率的显著降低。
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增强
1.球-管失衡: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与肾小管重吸收率保持平衡,即球-管平衡。但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甚至有所增强。这是因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使得到达肾小管的原尿减少,但是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比例并未相应降低,从而导致钠、水在肾小管重吸收增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球-管失衡的机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儿童的肾小管-间质发育相对不成熟,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这种球-管失衡更容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明显。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肾血流量减少,刺激球旁器分泌肾素增加,肾素作用于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主要存在于肺循环)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除了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增加外周阻力,升高血压外,还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增多。醛固酮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促进钠的重吸收,进而导致水钠潴留。在各个年龄段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RAAS系统的激活都是水钠潴留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儿童患者由于其内分泌系统发育尚未完善,RAAS系统的调节可能相对更为敏感,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更容易出现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加重水钠潴留。
3.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扩张,可抑制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但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容量减少的信号不明显,或者存在其他因素影响ADH的调节,使得ADH分泌相对增加。ADH作用于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进一步加重水钠潴留。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其神经内分泌调节中枢相对不成熟,ADH的分泌调节更容易出现紊乱,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更易因ADH分泌增加而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出现水肿等表现。
综上所述,急性肾小球肾炎时通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球-管失衡、RAAS系统激活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水钠潴留的发生。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的差异,在这些机制的具体表现和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不同,但总体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相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