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心包积液前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与身体状况,准备好合适环境与物品;抽液中需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控制积液抽取速度与量;抽液后让患者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护理穿刺点,且各环节需依不同年龄等因素全面考虑以保操作安全有效。
心理状态:向患者抽心包积液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沟通方式让其配合,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对于老年患者,需耐心安抚,说明操作的安全性以增强其信心。不同年龄、心理状态的患者对操作的接受程度不同,良好的心理准备有助于操作顺利进行。
身体状况评估: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若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了解患者心肺功能情况,因为抽心包积液过程中可能对心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更需密切关注。
环境与物品准备方面
操作环境:操作间应保持清洁、安静、温度适宜,一般温度保持在22-25℃为宜,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操作环境,减少患者因环境不适产生的额外应激反应。
物品准备:准备好抽心包积液所需的无菌穿刺包、注射器、生理盐水等物品,并确保物品灭菌合格,防止操作过程中发生感染。
抽心包积液中的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方面
严格无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引入病原体导致感染。医护人员需严格洗手、戴无菌手套等,从打开穿刺包到抽取积液的每一步都要保证无菌操作,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患者,感染风险都需严格防控。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例如,当抽取积液速度过快时,可能导致患者回心血量骤变,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心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谨慎操作,随时根据患者反应调整操作节奏。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积液抽取方面
抽取速度与量:首次抽取积液量一般不宜超过100-200ml,以后每次不宜超过500ml,抽取速度要缓慢,避免因快速大量抽取导致心脏急性扩张等严重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患者心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弱,更要严格控制抽取速度和量;老年患者心脏功能减退,也需谨慎把握抽取量和速度。
抽心包积液后的注意事项
患者体位与观察方面
体位:抽液后患者需卧床休息,一般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儿童患者需有人陪伴,确保体位舒适且安全,防止因体位不当导致不适;老年患者卧床时要注意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可适当调整体位,间隔一定时间为其翻身。
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至少持续观察24小时。例如,术后可能出现心包填塞复发等情况,通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儿童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相对较快,需加强监测频率;老年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可能不如年轻人稳定,更要密切关注。
伤口护理方面
穿刺点护理: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等感染迹象。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对穿刺点护理的配合程度,避免其搔抓穿刺点;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做好穿刺点的护理,防止感染发生。
总之,抽心包积液的注意事项贯穿操作前、中、后各个环节,需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全面考虑,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以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