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有腹痛(多右上腹持续性绞痛可放射,进食油腻后发作,伴恶心呕吐,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发热(炎症致体温升高,不同年龄表现不同)、黄疸(炎症波及胆总管致梗阻时出现)等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不同年龄管理有别)、药物治疗(抗感染、解痉止痛,不同人群用药需考虑耐受性等)、手术治疗(急诊手术用于病情严重情况,择期手术用于病情稳定者,手术方式选择综合多因素)。
一、急性胆囊炎的症状
1.腹痛
多为右上腹疼痛,开始时可为隐痛,随后疼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绞痛,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这是因为胆囊的神经支配与肩部神经有一定关联,在炎症刺激下会出现牵涉痛。疼痛往往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这是由于进食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而炎症状态下的胆囊收缩会加重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表现出哭闹、烦躁等不适;老年人可能疼痛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胆囊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反射性反应。
2.发热
炎症反应可导致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炎症较重,体温可升高至39℃甚至更高。发热的机制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炎症的反应,释放炎性介质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不同年龄的发热表现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波动较大;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不明显,但身体机能下降,发热后恢复较慢。
3.黄疸
当炎症波及胆总管,引起胆总管梗阻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因为胆总管梗阻后,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逆流入血导致黄疸。不同性别在黄疸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胆道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黄疸相关表现。
二、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减少食物对胆囊的刺激,胃肠减压可减轻胃肠道胀气,改善胆囊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禁食和胃肠减压的管理有所不同,儿童要注意保证液体和营养的补充,避免脱水和营养不良;老年人要注意监测电解质等指标。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情况等合理补充液体,如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补液量和补液成分需要个体化调整,例如老年人可能合并心肾功能不全,补液需谨慎。
2.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抗感染药物的选择要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但在经验用药时需考虑常见的致病菌。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
解痉止痛:可使用解痉药物,如阿托品等,缓解胆囊痉挛引起的疼痛。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阿托品可能引起口干、心悸等,不同人群使用时需权衡利弊,例如青光眼患者禁用阿托品。
3.手术治疗
急诊手术:对于病情严重,如出现胆囊坏疽、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情况时,需行急诊手术,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开腹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老年人身体机能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儿童患者手术需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因素。
择期手术: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在炎症控制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一般建议在急性发作后8-12周进行手术,此时手术风险相对较低。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择期手术的时间选择和手术方式选择都需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