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属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上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破裂出血,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阻塞,脑梗死多因脑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临床表现各异,影像学检查有别,治疗原则不同,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因素不同,有基础病及不健康生活方式者风险高,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如高血压性脑出血等;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血管阻塞,如脑梗死是因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血管闭塞。
脑梗死: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逐渐导致血管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堵塞血管时就会引发脑梗死。
临床表现: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起病较急,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症状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异,如基底节区出血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相对较缓,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如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典型脑梗死症状有偏瘫、失语、偏盲等。
脑梗死:不同血管供应区域梗死表现不同,大脑中动脉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影像学检查:
脑卒中:头部CT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高密度的出血灶;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CT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更敏感,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灶。出血性脑卒中MRI表现为相应区域的异常信号。
脑梗死:头部CT早期可能正常,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在发病数小时内就可发现脑梗死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的部位、范围等。
治疗原则: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出血量等情况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如出血量较大时需手术清除血肿;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在合适时间窗内可考虑溶栓、取栓等治疗。
脑梗死:强调早期治疗,超早期(一般指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者可进行溶栓治疗,不符合溶栓者可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脑卒中或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高,更易发生脑梗死等脑卒中类型;年轻人脑梗死可能与心源性因素、血管炎等关系更密切。男性和女性在一些脑卒中危险因素上有差异,如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影响脑卒中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脑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升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降低风险。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的人群,患脑卒中或脑梗死的几率也会增加,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脑卒中需特别谨慎,要综合评估母婴情况进行治疗;儿童脑卒中相对罕见,但也可由先天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需及时诊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