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易致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因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因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可引发心律失常;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使激素影响心脏电生理、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肌兴奋性可致心律失常;药物及毒素使用不当或中毒会干扰心肌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失调中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因交感或迷走神经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的缺血缺氧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可能发生改变,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出现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在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也相应升高。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这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以及生理特点有关。
心肌病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会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血流和电活动,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对于儿童时期发病的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
全身性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加快心率,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心房颤动等。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病程较长、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对于育龄期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会影响妊娠和胎儿发育,同时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可出现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长期腹泻、呕吐导致钾丢失过多,或肾功能不全导致钾排泄障碍等。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从而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药物及毒素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新的心律失常,即致心律失常作用。一些化疗药物、抗生素等也可能对心脏电活动产生影响。此外,某些毒素,如洋地黄中毒,会干扰心肌细胞的钠-钾-ATP酶活性,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引发心律失常。在儿童用药过程中,由于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毒素的影响而出现心律失常。对于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如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和心电图变化,以预防药物相关的心律失常。
神经内分泌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导致心律失常。例如,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兴奋时,会使心率减慢,当迷走神经功能失调时,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熬夜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在中青年人群中,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