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复合物沉积介导(有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两种情况,均会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细胞免疫机制参与及炎症介质作用,不同人群发病机制有特点,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常见且炎症反应明显,成人病因多样,有基础病史人群发病机制与基础疾病免疫紊乱相关且病情复杂。
某些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儿童及青少年在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针对链球菌的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血液循环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这些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如C3a、C5a等趋化因子,会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到沉积部位,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在肾小球局部,自身抗原或种植抗原可与抗体在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例如,肾小球基底膜本身的成分可能因某些因素改变成为自身抗原,机体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或者外源性抗原种植于肾小球后与抗体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这些原位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同样会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
细胞免疫机制参与
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中细胞免疫也有一定作用。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在免疫复合物引发炎症的过程中,T细胞可被激活,分泌细胞因子等参与炎症的放大和调节。例如,Th1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炎症部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影响肾小球的病理改变。不过细胞免疫在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中的具体作用相对免疫复合物沉积介导的机制可能稍次要,但也是整体发病机制的一部分。
炎症介质的作用
补体激活产生的炎症介质如C5a等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能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到达肾小球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在局部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等,进一步加重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导致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加重。另外,激肽系统激活产生的缓激肽等也参与炎症反应,缓激肽可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促进炎症的发展,在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人群发病机制的特点
儿童
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中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发病机制更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的过程相对更容易发生。而且儿童肾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使得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后,更易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出现典型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如水肿、血尿、蛋白尿等相对更明显。
成人
成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相对多样,除了链球菌感染外,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病毒感染等)也可引起。在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沉积的机制上,成人可能由于自身免疫状态、基础疾病等因素,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情况相对儿童可能更复杂。例如,成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自身抗原暴露,从而更容易发生原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损伤。
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基础疾病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本身存在自身免疫紊乱,更容易出现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从而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样的病变,其发病机制中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炎症介质的参与可能与基础疾病的免疫异常相互影响,使得病情更为复杂,炎症反应可能更为持久和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