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ARPKD)。ADPKD约占85%-90%,致病基因PKD1和PKD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年后(少数儿童期)发病,有腹部肿块、腰痛、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肾脏相关症状及肝脏囊肿、颅内动脉瘤等其他器官表现;ARPKD较少见,致病基因PKHD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婴儿型多在婴儿期出现呼吸、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表现,儿童型在儿童期有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腰痛等及肝脏纤维化表现。
一、多囊肾的类型
(一)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
是最常见的多囊肾类型,约占所有多囊肾患者的85%-90%。其致病基因主要为PKD1和PKD2基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患者双亲中只要有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子女就有50%的概率遗传该病。这种类型通常在成年后(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但也有少数儿童期就发病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囊肿会逐渐增多、增大,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ARPKD)
相对较少见,致病基因是PKHD1基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时,子女有25%的概率患病。该类型多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病,胎儿时期即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增大、回声增强等表现,患儿往往在婴儿期就会出现肾功能不全、肝脏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
二、多囊肾的症状
(一)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的症状
1.肾脏相关症状
腹部肿块:随着囊肿增大,双侧肾脏可触及肿大的肾脏,一般在体检时可发现,儿童期发病的患者肾脏肿大可能更为明显,由于儿童身体相对较小,肿大的肾脏更容易被触及。
腰痛:多数患者会出现腰部或腹部隐痛、胀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能与囊肿增大牵拉肾脏包膜或压迫周围组织有关。活动、劳累后疼痛可能加重,儿童患者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血尿:约40%-60%的患者会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是由于囊肿表面血管破裂所致。儿童患者出现血尿时需引起重视,可能提示病情进展或存在其他并发症。
高血压:是常见症状之一,发生率较高,约60%-80%的患者会出现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生与囊肿压迫肾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出现高血压时,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密切监测血压并及时干预。
肾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功能逐渐减退,进入终末期肾病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贫血等一系列尿毒症症状。儿童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时间相对较早,需要更加关注其肾脏功能变化,早期进行干预以延缓病情进展。
2.其他器官表现
肝脏囊肿:约50%的患者伴有肝脏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囊肿较大时可能压迫肝脏组织,引起右上腹不适等表现,儿童患者肝脏囊肿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也需关注其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颅内动脉瘤:约10%-40%的患者伴有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脑出血,是ADPKD患者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儿童患者颅内动脉瘤相对罕见,但也有个别报道。
(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的症状
1.婴儿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
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呼吸功能不全表现,这是由于肺部发育受影响,同时伴有腹胀、肝脾肿大等,多数患儿在婴儿期因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
2.儿童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
症状相对婴儿型稍轻,可能在儿童期出现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腰痛等表现,同时肝脏纤维化逐渐加重,可出现肝功能异常、门静脉高压等表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