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血管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多样,检查有心电图等,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及介入等;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差异大,检查靠心电图等,治疗有节律、心室率控制及抗凝等,不同年龄人群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等有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这些因素会逐步促使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成,影响心肌供血。不同年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会增加发病几率;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关。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发病机制涉及心房重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可诱发,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年龄是房颤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房颤发生率越高,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群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
冠心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还有些患者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为首发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呼吸困难等。
房颤:症状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黑矇甚至晕厥。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房颤引发的并发症风险不同,老年患者、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更高。
三、辅助检查
冠心病:心电图是常用检查方法,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记录较长时间的心电活动,有助于发现阵发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检查时需考虑其耐受性等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对一些检查操作耐受性稍差。
房颤: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重要依据,可明确房颤的类型等。动态心电图同样可用于评估房颤发作情况。心脏超声可了解心房、心室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寻找房颤的病因,如是否存在心房扩大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心脏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结合其生理特点,儿童和老年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有其自身特点。
四、治疗原则
冠心病: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硝酸酯类药物等,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选择上需权衡利弊,儿童一般较少患冠心病,成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治疗方案,老年患者需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房颤: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等。节律控制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室率控制常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重要措施,常用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不同年龄患者抗凝治疗的选择需考虑出血风险等,老年患者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在选择抗凝药物时需谨慎评估;儿童房颤较少见,治疗需遵循特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