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防治涵盖一级预防从源头降低风险,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优化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二级预防要持续控基础病及药物干预(抗血小板、抗凝),早期利用FAST原则识别脑卒中并及时送有救治能力医疗机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有家族史者有相应防治要点,病情稳定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且长期坚持健康管理降低复发风险。
一、一级预防:从源头降低脑卒中风险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一般人群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来实现。
2.高血脂控制:根据心血管风险分层,调整血脂水平,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一般为<2.6mmol/L,高危人群可降至<1.8mmol/L,通过低脂饮食结合必要的降脂药物干预。
3.高血糖管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7%以下,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综合管理血糖水平。
(二)优化生活方式
1.健康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及优质蛋白(如鱼类)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及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
2.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
3.戒烟限酒:吸烟是脑卒中明确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约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ml40度白酒)。
二、二级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一)持续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已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需继续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维持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再次脑卒中风险。
(二)药物干预
1.抗血小板聚集:无禁忌证时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替代。
2.抗凝治疗:存在房颤等心脏疾病导致心源性栓塞风险的患者,需根据CHADS-VASc评分等评估后规范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三、早期识别与及时就医
(一)掌握脑卒中识别方法
利用FAST原则快速识别脑卒中:F(Face)观察面部是否下垂;A(Arm)测试双臂是否无力;S(Speech)检查言语是否不清;T(Time)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二)及时就诊
患者出现脑卒中相关症状后,应尽快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因为发病4.5小时内符合指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等及时干预措施。
四、特殊人群防治要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是脑卒中高发人群,需定期体检监测基础疾病,日常注意避免突然起身、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保持大便通畅,家人应关注其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二)孕妇
妊娠高血压等情况可能增加孕妇脑卒中风险,需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蛋白尿等指标,遵医嘱进行管理,产后也需关注身体恢复情况。
(三)有家族史人群
有脑卒中家族史者应更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加强生活方式管理,定期进行健康筛查,如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干预。
五、康复与后续管理
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言语康复等,由专业康复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患者及家属需长期坚持健康管理,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维持良好生活状态以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