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能否治愈分情况,部分病理类型有治愈可能,多数难完全治愈但可控病情,影响预后及能否临床治愈的因素有年龄、病理类型、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
微小病变型肾病:儿童患者居多,约80%-90%的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经规范治疗后可达临床治愈,即尿蛋白转阴、水肿等症状消失,肾功能正常,但有复发可能,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复发率降低。成人患者治疗相对儿童稍差,但也有一定比例可达到临床缓解。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足细胞的阴离子电荷丢失等有关,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发挥治疗作用。
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部分病理改变较轻的患者,在去除感染等诱因后,经适当治疗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比如由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引起的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控制感染后,使用保护肾脏、减少尿蛋白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尿蛋白可转阴,肾功能稳定。
多数病理类型难以完全治愈但可控制病情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多数患者会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虽然通过积极治疗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减少尿蛋白、控制血压等,可以延缓肾功能恶化,但很难达到完全治愈,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其病理特点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分层。
膜性肾病:膜性肾病起病相对隐匿,部分低危患者有一定自发缓解率,但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治疗。即使经过治疗,也很难完全治愈,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进展。常用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等,治疗过程较长,且部分患者会出现病情反复或对药物反应不佳的情况。其发病机制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沉积,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有关。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该病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部分患者很快进入肾衰竭。治疗主要是控制尿蛋白、血压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很难达到完全治愈,需要长期管理。其病理特征是肾小球节段性玻璃样变或硬化,受累节段的硬化部分可见玻璃样物质沉积和系膜基质增多。
影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预后及能否达到临床治愈的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在某些病理类型上预后较好,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儿童缓解率高,但成人也有一定治疗反应;而一些中老年患者患有的膜性肾病等,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易加快。
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决定了疾病的基本发展趋势,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病理改变相对单纯,治疗反应好,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复杂,预后相对较差。
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预后、争取临床缓解至关重要。例如,对于微小病变型肾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影响预后。
生活方式:患病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如合理饮食,限制蛋白质、盐的摄入,对于控制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有帮助;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可提高机体抵抗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戒烟限酒等,因为吸烟、过量饮酒等会加重肾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控制。
基础病史: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增加肾脏损害的程度,影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预后。例如,膜性肾病患者如果同时合并糖尿病,病情往往更难控制,肾功能恶化速度可能加快,因为高血压、高血糖都会进一步损伤肾小球等肾脏结构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