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盂肾炎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尿液情况)、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卧床、恢复期适当活动)、饮食护理(多饮水、饮食均衡)、发热护理(物理或药物降温)、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观察不良反应)、心理护理(关注情绪)、基础护理(口腔、皮肤护理)。
尿液情况: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等。患者尿液可能出现混浊、有异味,甚至肉眼血尿等情况。记录24小时尿量,尿量过少可能提示肾功能受到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尿量正常范围不同,儿童尿量需根据年龄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婴儿正常尿量约400-500ml/24h,幼儿约500-600ml/24h,学龄前儿童约600-800ml/24h,学龄儿童约800-1400ml/24h。
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卧床休息: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减轻肾脏负担。卧床休息可使肾血流量增加,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肾功能的恢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都应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时间,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过多的活动干扰。
恢复期适当活动: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活动量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防止病情反复。
饮食护理
多饮水:鼓励患者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的时间。多饮水还可降低尿液中细菌浓度,促进细菌及炎症分泌物的排出。对于儿童患者,要鼓励其主动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保证每日足够的进水量。
饮食均衡: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发热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牛奶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尿路刺激症状。对于婴幼儿患者,要保证其营养摄入,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确保营养均衡。
发热护理
物理降温:当患者体温在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擦浴时注意避开胸前区、腹部、后颈部等敏感部位。对于儿童患者,温水擦浴更应注意水温适宜,一般为32-34℃,擦拭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患儿着凉。也可使用退热贴等。
药物降温: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不适当退热药物,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退热方式或药物。使用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出汗情况,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再次着凉。
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告知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即使症状缓解后也不能擅自停药,以免病情复发转为慢性肾盂肾炎。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确保准确用药。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如使用抗生素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皮疹、瘙痒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等。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可能因疾病导致身体不适、频繁就医等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要同时安抚家长,使其保持积极心态,为患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基础护理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者饭后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协助进行口腔清洁,选择合适的儿童口腔护理用品。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和床单,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发生。儿童皮肤娇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选择合适的翻身频率,保持皮肤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