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其他病原体感染)、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细胞免疫参与)、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及其他因素(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药物、其他环境暴露,年龄与性别因素)相关,感染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致肾损伤,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起作用,环境和年龄性别等也有影响。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也与小儿紫癜性肾炎相关,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病毒感染后,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参与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在发病前有病毒感染的病史,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紊乱可能导致肾脏损伤。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感染等,也可能与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病存在一定关联,支原体感染后同样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影响肾脏。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异常:小儿紫癜性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体内存在免疫调节紊乱。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成外来抗原进行攻击,或者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等。例如,体内的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产生过多的自身抗体或异常的免疫球蛋白,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肾脏组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炎相关表现。
细胞免疫参与:T淋巴细胞在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如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的比例失调,Th1/Th2失衡等。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Th2细胞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反应,当Th1/Th2失衡时,会影响免疫反应的平衡,导致肾脏炎症损伤。例如,Th1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可加重肾脏的炎症反应,促进肾小球病变的发展。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部分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存在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病相关。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多态性与小儿紫癜性肾炎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不同HLA基因型的个体对紫癜性肾炎的易患性不同。HLA-DR、HLA-DQ等基因位点的变异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识别和免疫反应,使个体更容易发生免疫紊乱,进而引发肾脏病变。而且,家族中有紫癜性肾炎患者的小儿,相比普通人群,发病风险可能更高,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某些食物过敏可能与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有关。例如,对鱼虾、蛋类、牛奶等食物过敏的小儿,机体接触相关过敏原后,发生过敏反应,引发免疫激活,可能导致肾脏损伤。有研究表明,部分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在发病前有明确的食物过敏史,摄入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的免疫反应波及肾脏。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小儿紫癜性肾炎,如抗生素(如青霉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等。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引起病变。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过在临床中也需注意药物可能诱发的肾损伤情况。
其他环境暴露: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处于污染的环境中等,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加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病风险,但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年龄与性别因素:小儿紫癜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尤其是3-10岁的儿童,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抗原的反应性较强等因素有关。在性别方面,男女均可发病,但有研究显示男性患儿的发病可能相对略高一些,但这一差异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不同性别儿童的免疫遗传背景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