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可由冠心病致冠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及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中肥厚型以心肌非对称肥厚致室性心律失常为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原因,扩张型因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退致心律失常,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里长QT由基因变异致QT间期延长引发室颤,Brugada表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易致室性心动过速等,瓣膜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致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高钾干扰心肌电生理致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恶性心律失常,长时间精神紧张劳累等也增风险,特殊人群需相应管理和筛查等。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当心肌缺血严重时,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约50%-70%的心源性猝死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相关,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坏死引发电生理紊乱是导致猝死的重要机制。
二、心肌病
1.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遗传性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患者心肌肥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舒张、收缩功能,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约20%-50%可发生心源性猝死,尤其在剧烈运动等诱因下风险显著增加。
2.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此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较高,其机制与心肌重构、电生理异常等因素相关。
三、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1.长QT综合征:由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变异引起,患者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心室颤动,引发心源性猝死。该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常见于年轻人,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夜间等情况下易诱发心律失常。
2.Brugada综合征:也是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抬高,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此类患者心源性猝死风险较高,且常无明显先兆症状,突然发作可导致猝死。
四、瓣膜性心脏病
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可使心脏射血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易引发心律失常,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当主动脉瓣狭窄程度较重时,心肌缺血、缺氧及电生理紊乱的发生概率升高,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显著增大。
五、电解质紊乱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可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例如,低钾血症可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高钾血症可导致心肌传导阻滞、心肌收缩力减弱,进而引发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尤其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电解质失衡更易触发心源性猝死。
六、其他因素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心源性猝死的诱因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心肌再灌注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紊乱,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此外,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过度劳累等也可能通过诱发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尤其对于本身存在潜在心脏病变的人群影响更为显著。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需严格管理基础疾病、维持电解质平衡;运动员需进行赛前心脏筛查以早期发现潜在心脏病变;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家族史者应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