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乳腺癌的诊断需从临床表现观察、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综合判断与鉴别诊断多方面进行。临床表现需关注年龄、性别及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超声、钼靶、MRI,不同检查有不同意义及人群差异;病理学检查有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粗针穿刺活检,各有操作及意义;还需与其他腋窝疾病鉴别,复杂病例需多学科会诊综合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观察
年龄与性别因素:副乳腺癌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女性相对更常见,需关注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乳腺及腋窝等部位表现,比如年轻女性若发现腋窝附近有异常肿块等情况需警惕。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在腋窝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逐渐增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如橘皮样改变等,但相对少见,更多见于乳腺癌原发灶)等表现,但这些表现并非副乳腺癌所特有,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
检查意义:可清晰显示腋窝及乳腺周围组织的结构,能发现是否存在异常肿块,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一般来说,副乳腺癌在超声下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内部可能有钙化等表现。
不同人群差异:对于年轻女性,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且简便;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受一定影响,但仍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乳腺X线摄影(钼靶):
检查意义:可以发现较小的肿块及钙化灶等。副乳腺癌在钼靶下可能表现为密度增高的肿块影,部分可见细小钙化点。不过,副乳腺癌发生在腋窝等部位,钼靶对其显示可能不如对乳腺原发灶清晰,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年龄因素:对于40岁以上女性,钼靶检查有一定的筛查价值,但对于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较致密,钼靶检查的敏感性可能降低。
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意义:对软组织的分辨率很高,能够更精确地显示副乳腺癌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可以发现超声和钼靶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有重要价值。
特殊人群:对于致密型乳腺的女性,MRI检查优势更明显;但对于肾功能不全且使用含钆造影剂的患者需谨慎,要权衡利弊。
三、病理学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操作方法:用细针抽取腋窝肿块内的细胞,进行细胞学涂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如果发现有癌细胞的特征,如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等,有助于初步诊断为副乳腺癌。
风险与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穿刺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穿刺部位的消毒等操作;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一般不首先选择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除非有明确的临床指征且经过充分评估。
粗针穿刺活检:
检查意义:可以获取较多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确诊是否为恶性肿瘤以及具体的病理分型,如浸润性导管癌等类型,这是确诊副乳腺癌的金标准。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妊娠期女性发现副乳腺癌需要进行粗针穿刺活检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谨慎性,减少对妊娠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及时与产科等多学科团队沟通协作。
四、综合判断与鉴别诊断
与其他腋窝疾病鉴别:需要与腋窝淋巴结炎、腋窝脂肪瘤、腋窝纤维瘤等疾病鉴别。腋窝淋巴结炎通常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血常规检查可能有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迹象;腋窝脂肪瘤质地较软,边界清楚,超声检查可发现其为脂肪样回声等特征,通过上述各项检查综合分析可以区分。
多学科会诊:对于复杂病例,需要由乳腺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准确确诊是否为副乳腺癌,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