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有多方面表现,包括夜尿增多、尿量减少等尿量变化,蛋白尿、血尿等尿液成分改变,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指标异常,还会出现水肿、高血压持续难控等其他表现,通过监测相关情况可早期发现肾功能受损迹象以采取措施延缓其恶化。
尿量减少: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当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时,会导致尿量减少。一般来说,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称为少尿。此时,体内的代谢废物如肌酐、尿素氮等不能及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会在体内蓄积,进一步加重病情。
尿液成分改变
蛋白尿:肾小球受损时,其滤过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原本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质会漏出到尿液中,导致蛋白尿。早期可能是微量蛋白尿,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发现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会逐渐增多,尿蛋白定量可超过正常范围。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出现蛋白尿是肾功能受损的重要标志之一,蛋白尿的出现提示肾小球已经受到较为明显的损伤,如不及时控制血压和病情,蛋白尿可能会持续加重,加速肾功能恶化。
血尿:当肾脏的肾小球基底膜断裂或肾小管等部位有出血情况时,红细胞会进入尿液,导致血尿。血尿可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则可看到尿液呈红色。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出现血尿相对蛋白尿来说可能不是最早出现的表现,但也是肾功能受损的表现之一,可能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等因素有关。
肾功能指标异常
血肌酐升高: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肌酐的生成相对稳定,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时,血肌酐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血肌酐水平升高。一般来说,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约为53-106μmol/L,女性约为44-97μmol/L,当血肌酐超过正常范围时,提示肾功能已经受到明显损害。例如,一些长期高血压且肾功能受损的患者,血肌酐会逐渐上升,随着病情进展,上升幅度可能会加大。
尿素氮升高:尿素氮也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主要在肝脏生成,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当肾功能受损时,尿素氮的滤过减少,导致血尿素氮水平升高。不过,血尿素氮容易受饮食、分解代谢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特异性不如血肌酐,但也是评估肾功能的一个参考指标。
其他表现
水肿:肾功能受损时,水钠排泄障碍,可引起水肿。早期可能表现为眼睑、颜面等部位的水肿,尤其是晨起时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这是因为肾功能不全导致体内水钠潴留,组织间隙水分增多所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高血压肾损害出现水肿时可能更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水肿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身体发育;老年患者出现水肿时则要注意可能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水肿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等。
高血压持续难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本身血压就容易升高,而当肾功能受损时,又会进一步影响血压的控制。这是因为肾功能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失调等因素会导致血压更加难以控制。例如,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钠的排泄减少,钠水潴留,同时RAAS激活,血管收缩,使得血压持续升高且不易通过常规降压治疗完全控制。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在治疗上需要更加综合考虑,不仅要关注血压的降低,还要注重保护肾功能。
总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会有多方面的表现,通过对尿量、尿液成分、肾功能指标以及是否存在水肿等情况的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肾功能受损的迹象,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