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感染引发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多继发于链球菌等感染,临床表现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等,通过尿液、血液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治疗感染灶、对症治疗等,多数儿童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可转为慢性或危及生命,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
二、病因
多继发于链球菌等感染后,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
三、临床表现
1.血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4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常为起病首发症状和患者就诊原因。
2.蛋白尿:大部分患者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患者可呈大量蛋白尿。
3.水肿: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少数严重者可波及全身。
4.高血压:多数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常与水钠潴留有关,利尿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
5.肾功能异常:患者起病早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而尿量减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少尿,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
四、检查项目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多形性红细胞血尿,尿中可见红细胞管型,早期尿中可见白细胞、上皮细胞稍增多,并可有颗粒管型等。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定量测定尿中蛋白含量,评估蛋白尿程度。
2.血液检查
血常规:急性期常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增高。
肾功能:血清肌酐、尿素氮可轻度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血清补体:80%-90%患者血清C3下降,于8周内渐恢复正常,对诊断本病意义很大。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
五、诊断依据
根据前驱感染史、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以及血清补体C3下降,病情于发病8周内逐渐减轻到完全恢复等表现,可临床诊断本病。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
饮食:给予富含维生素的低盐饮食,肾功能正常者不需限制蛋白质入量,出现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入量,并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2.治疗感染灶:以往主张病初注射青霉素10-14天,但其必要性现有争议,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少于+,尿沉渣红细胞少于10个/高倍视野)可考虑做扁桃体摘除。
3.对症治疗
利尿:经控制水盐入量后仍水肿、少尿者,可选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剂。
降压:经休息、限盐、利尿后血压仍控制不满意者,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降压药物。
七、预后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儿童患者,90%以上可完全恢复。少数患者可遗留尿异常和(或)高血压而转为慢性,极少数呈急性肾衰竭者,若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相关,起病后需严格遵循休息、饮食等一般治疗原则,密切监测尿量、血压及肾功能变化,因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更精细的病情观察。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在使用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注意监测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老年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要加强随访。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较为特殊,治疗时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一般治疗原则与非妊娠期类似,但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